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_李群玉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AI注解:

###逐句翻译

-南方有位美丽的佳人,跳着轻盈的绿腰舞。华丽的筵席在深秋的傍晚,她飞舞的衣袖仿佛能拂动云雨。

-她翩跹的身姿像翠绿的兰苕,婉转的姿态如同游动的蛟龙。(她的舞姿太美了)让越地的艳丽女子停止了《前溪》舞,让吴地的美女停下了《白纻》舞。

-她那舒缓的姿态变化无穷,繁复的舞姿直到乐曲终结。她像莲花破浪般低回,又像雪花在风中凌乱飞舞。

-她耳坠掉落时流转目光,长长的衣襟好像要飘向空中。只愁抓不住她,她会飞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雁。

###词句鉴赏

-**“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佳人的舞姿比作“兰苕翠”(翠绿的兰草花)和“游龙举”(游动的蛟龙)。我们平时看到兰草花在风中轻轻摇曳,那姿态很轻盈优美,蛟龙游动更是灵活又有气势。用这两个常见又美好的事物来比喻舞姿,一下就让人能想象出佳人跳舞时轻盈又灵动的样子,特别生动形象,把舞姿的美传达得很到位。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通过写越地和吴地的美女都停下自己的舞蹈,来侧面烘托这位佳人舞蹈的魅力。就好比在一个比赛场合,别人看到更厉害的选手表演,就自愧不如地停下了。这种侧面描写比直接说她舞跳得好更有说服力,让人感受到她的舞蹈真的是美到让人折服。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又是比喻,把佳人低回的姿态比作莲花破浪,凌乱的样子比作雪花在风中萦绕。莲花在水里被浪冲击的那种姿态,雪花被风卷着的样子,都是我们熟悉的很美的画面。用这来形容舞姿,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她舞蹈动作的优美和变化多端,仿佛眼前就出现了那个画面,特别动人。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要确定作者是谁。根据常见的唐诗,特别是提到“南国”、“绿腰舞”这样的词汇,可能是指张祜或者杜牧。不过,更准确的可能是张祜,因为他的诗中常有对舞姬的描写,比如《霓裳羽衣舞》。但需要进一步确认。

然后,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比如“轻盈绿腰舞”中的“绿腰”可能指舞者腰肢的柔美,像绿色的腰带一样。“华筵九秋暮”可能描绘的是秋天的盛宴,时间点可能在暮色中,营造出一种萧瑟或优雅的氛围。“飞袂拂云雨”中的“飞袂”指舞袖飘动,可能暗示舞姿轻盈,仿佛能拂动云雨。这些意象可能反映了当时宫廷或贵族宴会的场景,舞者们在这样的场合中表演。

再看看诗的结构和押韵。四句一节,押韵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式。可能属于七言律诗,但需要检查每句的字数和对仗是否工整。例如“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这两句对仗是否恰当,是否有明显的比喻结构。

然后,考虑创作背景的可能性。唐代盛行歌舞,尤其是宫廷舞蹈,诗人们常以此为题材。作者可能在某个宴会上目睹了舞姬的表演,受到启发而作。或者,可能是在表达对某位舞者的赞美,或者借舞姬抒发内心的情感,比如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或无法捕捉的遗憾。

还要注意诗中提到的“越艳”、“吴姬”这些地域名称,可能暗示作者有江南或吴越地区的经历,或者是在描绘不同地域的美人,对比她们的舞姿。同时,“飞去逐惊鸿”中的“惊鸿”常用来形容轻盈的舞姿,可能与《洛神赋》中的意象有关,说明作者可能受过古典文学的影响。

最后,综合这些信息,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唐代,作者可能是一位文人,曾在宫廷或贵族场合中,观察到舞姬的表演,用优美的诗句来赞美她们的舞姿,同时可能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或对无法留住的美的感慨。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记载或文学评论支持这一推测,但如果没有,就基于现有信息合理推断。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舞者的优美姿态,通过自然意象和细腻描写展现了舞姿的灵动与艺术的美感。从内容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当时宫廷和贵族宴会上盛行歌舞表演,文人墨客常以舞姬为题材创作诗文。诗中"南国""越艳""吴姬"等词暗示作者可能有江南或吴越地区的经历,或对南方文化有深入了解。"飞袂拂云雨"等夸张比喻反映出唐代诗歌中常见的浪漫主义风格,同时"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这种情感唐代文人中较为普遍。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

下载文档
已下载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