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茅斋已半倾,九华幽径少人行。不将冠剑为荣事,
只向烟萝寄此生。松竹渐荒池上色,琴书徒立世间名。
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
###逐句翻译
1.“林下茅斋已半倾,九华幽径少人行”:树林下面的茅草书房已经有一半倾斜了,九华山那幽静的小路很少有人行走。
2.“不将冠剑为荣事,只向烟萝寄此生”:不把做官(冠剑指代官职)当作荣耀的事,只愿在这山水(烟萝指代山水胜境)间度过此生。
3.“松竹渐荒池上色,琴书徒立世间名”:松树竹子渐渐荒芜了池塘边的景色,琴艺和书法白白在世间留下名声。
4.“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白杨树被秋风吹起,秋天的山在暮色中,时不时又有悲哀的猿猴啼叫一声。
###词句鉴赏
1.**“半倾”**:这个词很精妙,它生动地描绘出茅草书房的破旧状态,让我们能想象出那种历经岁月沧桑、无人打理的画面,传达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2.**“少人行”**:简洁地写出了九华幽径的冷清,和前面“半倾”的茅斋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那种寂静、无人问津的氛围。
3.**“不将……只向……”**:这一对仗的句子表达技巧很棒。通过对比“冠剑”(代表世俗的荣耀)和“烟萝”(代表自然山水),鲜明地体现出诗人不慕名利、寄情山水的情怀,情感真挚动人。
4.**“徒”**:“琴书徒立世间名”中的“徒”字,意思是白白地。它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自己琴书之名虽在世间,却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理想(在山水间自在生活,而不是为世俗名利奔波)的一种无奈和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
5.**“哀猿啼”**:以哀猿的啼叫结尾,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猿啼的悲哀之声,在秋山暮景中,更增添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仿佛能让读者也感受到那种无尽的哀愁。
然后,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可能的作者背景。比如,作者是否在仕途上遭遇挫折,选择归隐?或者是否因个人原因,如健康问题、家庭变故等,而远离社会?诗中提到的"白杨风起"可能暗示季节的变化,或者某种自然现象带来的影响。而"哀猿啼"可能与作者的情感状态有关,可能是在表达对离别、孤独或人生无常的感慨。
另外,考虑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作者可能是一位文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可能生活在唐代或宋代,因为这两个朝代的隐逸文化较为盛行。同时,诗中提到的"九华"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需要确认是否有著名诗人在此地隐居或创作过诗作。比如,唐代的李白、杜甫,或者宋代的苏轼、陶渊明等,但需要具体分析。
还要注意诗中的用词是否符合特定时期的语言风格,比如是否有文言词汇,或者是否采用了某些特定的修辞手法。例如,"九华幽径"中的"九华"可能指九华山,而"幽径"则描绘了隐秘的小路,可能暗示作者在寻找心灵的宁静。"烟萝"可能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山林,常用来形容隐士的生活环境。"松竹渐荒"可能暗示时间的流逝,或者环境的变迁,而"琴书徒立世间名"则可能表达作者对名声的淡泊,或者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综合以上分析,可能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因仕途不顺或对世俗名利的厌倦,选择归隐山林,过着清贫但高雅的生活。诗中描绘了隐居环境的荒凉,以及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依恋,可能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理想的坚持。同时,诗中的秋日景象和哀猿啼声可能暗示作者在特定的季节或情境下创作,比如秋天的萧瑟,或者听到哀猿声时的感伤,可能与个人经历中的某个时刻有关。
这首诗描绘了隐居山林的清寂生活,透露出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依恋。从诗中可推测作者可能经历了仕途挫折,选择远离尘嚣,归隐山林。诗中"九华幽径"可能指作者隐居或游览的地点,"烟萝"象征隐逸生活,"松竹渐荒"暗示时间流逝或环境变迁,"哀猿啼"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体风格符合唐宋文人隐逸诗的传统,可能创作于秋日黄昏,借景抒情,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坚守。
林下茅斋已半倾,九华幽径少人行。不将冠剑为荣事,只向烟萝寄此生。松竹渐荒池上色,琴书徒立世间名。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