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谢竹_卢仝

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
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

AI注解:

###逐句翻译

扬州这地方鱼龙混杂,都分不清谁是龙谁是蜥蜴(这里用龙和蜥蜴比喻好人和坏人)。我这游子的身心正干涸枯竭(形容自己处境艰难、精神疲惫),所到之处都没有滋润的雨水(“膏泽”表示好的境遇、帮助等)。泰山虽然离得不远,但实在无力庇护我(泰山本是高大能庇护的象征,这里说无力庇护,体现处境的无奈)。你要是跟着我走,肯定会有被煎茶的厄运(“煎茶厄”表示不好的事情、困境)。

###词句鉴赏

-**“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扬州的复杂环境比作分不清龙和蜥蜴的地方,生动地写出扬州鱼龙混杂的特点,让读者一下子就想象到那种混乱、难辨好坏的场景,传达出诗人对所处环境的无奈和感慨。

-**“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干枯”和“无膏泽”用得很妙,“干枯”从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形容自己,“无膏泽”进一步强调没有好的境遇,就像干旱的土地没有雨水,很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漂泊在外、处境艰难的凄凉情感。

-**“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泰山一般给人安稳、能庇护的感觉,这里说泰山虽近却无力庇护,形成一种反差。就好像我们觉得有依靠但实际上没有,这种反差更突出了诗人的无助,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的无奈。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扬州作为地点,可能暗示作者在扬州生活或旅行过。驳杂地可能指环境混乱或复杂,龙蜥蜴在这里可能象征一些神秘或危险的事物,或者用作比喻。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这两句可能表达作者在异乡漂泊,感到孤独和资源匮乏,比如没有足够的支持或物质条件。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这里提到太山,可能是指泰山,但道不远可能表示道路并不遥远,但互相庇护却无力,可能暗示作者在寻求帮助但未果。最后的煎茶厄,煎茶可能是一种日常活动,厄则指困境,可能作者在煎茶时遇到了困难,或者用煎茶来比喻生活的艰辛。

接下来,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扬州的某个时期,作者经历了生活的困顿,或者与友人同行时遇到的挑战。诗中提到的“客身”和“行处无膏泽”可能反映出作者在异乡漂泊,经济困难,或者社会地位低下。而“太山道不远”可能暗示作者对归途的渴望,但现实中的无力感。煎茶厄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细节相关,比如在贫困中连日常的茶水都无法保障,或者用煎茶来象征某种需要克服的困难。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背景或文化典故。例如,龙蜥蜴可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或者“煎茶厄”是否与某个历史事件有关。但根据现有信息,可能更偏向于个人经历。另外,诗的结构比较简短,可能属于某个特定的诗体,如绝句或古体诗,但用户没有提供更多信息,所以暂时不考虑。

还要注意诗的语言风格,是否有古风或现代元素。这里看起来比较古朴,可能作者使用了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可能作者在创作时处于一种焦虑或无奈的情绪中,通过自然景象和日常活动来反映内心的困境。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扬州的某个时期,作者作为异乡人,面临生活上的困难,经济拮据,同时可能在与友人同行时感到无力支持,甚至日常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如煎茶的困境。这种情况下,作者可能通过诗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或者对友人的求助和无奈。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扬州漂泊时的困境与无奈。从"驳杂地,不辨龙蜥蜴"可见,作者身处一个环境混乱、充满未知的异乡,或许正逢战乱或社会动荡时期,连基本的生存秩序都难以维持。"客身正干枯"暗示作者远离故土,身心俱疲,而"行处无膏泽"则道出旅途艰辛,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

"太山道不远"看似豁达,实则暗藏心酸。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象征着高远目标,但"相庇实无力"却揭示现实的残酷——即便有友人相伴,也难以真正相互扶持。最后的"煎茶厄"尤为意味深长,煎茶本是文人雅事,却成为困顿的象征,暗示作者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这种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显真实。

整体来看,作者可能是在某个动荡年代,因战乱或政治原因流落扬州。作为文人,他或许曾有过理想抱负,但现实却让他陷入困顿。诗中既有对异乡生活无奈,也有对友人相助的渴望,更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的表达,符合古代文人在乱世中常的心路历程。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

下载文档
已下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