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岁曾游弄水亭,齐峰浓翠暮轩横。哀猿出槛心虽喜,
伤鸟闻弦势易惊。病后簪缨殊寡兴,老来泉石倍关情。
今朝池口风波静,遥贺山前有颂声。
###逐句翻译
-往年曾经游玩过弄水亭,傍晚时分,齐山那浓郁翠绿的山峰横在轩外。
-悲哀的猿猴出了笼子心里虽然欢喜(因为获得自由),受伤的鸟听到弓弦声就容易受到惊吓。
-生病之后对于官职(簪缨代指官职)特别没有兴致,老了之后对山水(泉石代指山水)更加关心喜爱。
-今天池口风平浪静,远远地祝贺山前有颂扬的声音(可能是指当地治理得好,百姓有称颂之声)。
###词句鉴赏
-**“哀猿出槛心虽喜,伤鸟闻弦势易惊”**:这两句用了很妙的比喻。把自己比作“哀猿出槛”,猿猴在笼子里是悲哀的,出来了就欢喜,就像人从某种束缚(可能是官场等)中解脱出来有喜悦。“伤鸟闻弦”,受伤的鸟听到弦声就惊,就像人经历过一些事情(比如官场的风波等)后变得敏感。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复杂的心境,有脱离官场的小欢喜,又有对过往经历心有余悸的敏感,很能让人感同身受。
-**“病后簪缨殊寡兴,老来泉石倍关情”**:“殊”和“倍”这两个字用得好。“殊”强调生病后对官职(簪缨)是特别没有兴致了;“倍”突出老了之后对山水(泉石)是加倍地关心喜爱。通过这两个字的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前后心境的变化,从追求官场(簪缨代表)到倾心山水,情感的转变很自然也很真实。
第二句“齐峰浓翠暮轩横”描绘了山峰和翠绿的景色,以及傍晚时分的轩亭。这里的“齐峰”可能指高耸的山峰,“浓翠”说明植被茂密,颜色浓绿,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而“暮轩横”可能是在傍晚时分,轩亭横跨在某个地方,或者作为背景存在。这可能暗示作者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也可能带有对过去的怀念。
第三句“哀猿出槛心虽喜”这里出现了“哀猿”,可能是指猿猴,但“哀”字可能带有情感色彩,可能作者在看到猿猴时感到悲伤,或者猿猴的出现引发了某种情感。而“出槛”可能是指从笼中放出,或者从某个地方出来,可能象征着自由或释放。但“心虽喜”与前面的“哀”形成对比,可能作者在看到猿猴时既有悲伤也有喜悦,或者有复杂的心理活动。
第四句“伤鸟闻弦势易惊”同样有情感对比。“伤鸟”可能指受伤的鸟,或者鸟的哀鸣,而“闻弦”可能是指听到琴弦的声音,或者某种象征性的声音。这里可能作者在听到某种声音时,联想到鸟的惊惧,可能带有对自然或生命的感慨,或者对某件事的隐喻。
接下来的两句“病后簪缨殊寡兴,老来泉石倍关情”明显是作者在表达自身状态的变化。病后可能指身体恢复,但“簪缨”通常指官职或功名,所以“病后簪缨殊寡兴”可能是在病愈后,对功名的追求或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兴趣。而“老来泉石倍关情”则说明年老之后,更加喜欢自然山水,可能作者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或身体的疾病后,转向隐逸生活,或者对自然有更深的感悟。
最后两句“今朝池口风波静,遥贺山前有颂声”描绘了当前的平静景象,可能作者现在处于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比如隐居或退休后的生活。而“遥贺山前有颂声”可能指远处传来颂扬的声音,或者对山前的某件事物表示祝贺,可能暗示作者在晚年得到了某种认可,或者周围环境的和谐。
综合来看,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作者从年轻时的游历到病后对功名的淡泊,再到老年来对自然的热爱,最后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到周围人的赞誉。创作背景可能涉及作者经历了身体的疾病和仕途的起伏,最终选择隐居,享受自然,同时可能有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满足。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提到的“弄水亭”、“齐峰”、“暮轩”等地点可能具体指代某个地方,或者作者虚构的场景,用来表达情感。而“哀猿”、“伤鸟”可能象征着自然界的生灵,或者作者内心的某种情感投射。此外,诗中的时间变化(往岁、今朝)和情感变化(喜、惊、寡兴、关情、颂声)可能暗示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态转变。
可能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年轻时曾游览过弄水亭,享受过自然美景,后来可能因病或仕途不顺而感到失落,转而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伴,最终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到内心的平和和外界的认可。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可能反映了作者从繁华到淡泊,从忧郁到宁静的心路历程。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内心情感的交织,透露出一种由盛转衰、由忧转安的人生轨迹。从诗中可推测作者曾是仕宦之人,或许经历过仕途起伏或身体疾病,晚年选择归隐山林,寄情山水。诗中"弄水亭"、"齐峰"、"暮轩"等意象,暗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哀猿"、"伤鸟"则可能源于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或借物抒怀。最后"池口风波静"、"山前有颂声",展现出作者在归隐后获得内心安宁,同时可能因德行或诗文受到后人敬仰的欣慰之情。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变迁,映射出作者人生阶段的转变,体现了"退隐"与"返璞归真"的深层主题。
往岁曾游弄水亭,齐峰浓翠暮轩横。哀猿出槛心虽喜,伤鸟闻弦势易惊。病后簪缨殊寡兴,老来泉石倍关情。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