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蜀中言怀_王適

独坐年将暮,常怀志不通。有时须问影,无事却书空。
弃置如天外,平生似梦中。蓬心犹是客,华发欲成翁。
迹滞魂逾窘,情乖路转穷。别离同夜月,愁思隔秋风。
老少悲颜驷,盈虚悟翟公。时来不可问,何用求童蒙。

AI注解:

###逐句翻译

-独自坐着,一年又快过去了,常常想着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

-有时候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发问,没事的时候就用手指在空中写字(表示无聊或失意)。

-被弃置就好像在天的外面(形容被冷落、被遗忘),一生就好像在梦中一样(虚幻、不真实)。

-像蓬草一样的心(比喻漂泊不定、没有归宿的心)还是个客居他乡的人,头发都快变白成老翁了。

-踪迹停滞(形容处境困窘,不能前进)灵魂就更加窘迫,情感不顺道路就越发艰难。

-离别就如同那夜的月亮(月亮常引发思念,这里表示离别后的思念),愁思隔着秋风(秋风常带来凄凉之感,这里表示愁思在秋风中蔓延)。

-老少都为颜驷(一个典故里的人物,这里借指人生的不得志)而悲伤,从盈虚(指人生的兴衰、得失)中领悟翟公(也是一个典故人物,这里表示领悟到人情冷暖)。

-时机到来的时候不用去问(自然会知道),何必去寻求幼稚无知的人(表示不用去问那些不懂的人)。

###词句鉴赏

-**“独坐年将暮”**:“独”字很精妙,一个人独自坐着,营造出孤独、寂寞的氛围。“年将暮”,一年快结束了,暗示时间流逝,自己却一事无成,那种无奈和失落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迹滞魂逾窘”**:“滞”字用得好,踪迹停滞,形象地写出了处境的困窘,就像被什么东西困住了,动不了。“魂逾窘”,灵魂都更加窘迫,把内心的痛苦和无奈通过“魂”这个抽象的概念表现出来,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别离同夜月,愁思隔秋风”**:这两句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夜月”和“秋风”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意象。夜月常常引发人们的思念之情,就像我们看到月亮会想家、想亲人一样。秋风带来凄凉之感,愁思隔着秋风,让愁思有了一种空间感,仿佛在秋风中蔓延,怎么也摆脱不了,把别离的愁思表达得很动人。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看看诗的结构和用词。第二段和第三段有重复的结构,比如“有时须问影,无事却书空”和“弃置如天外,平生似梦中”,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在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可能有重复的意象或情感。接下来是“蓬心犹是客,华发欲成翁”,这里可能涉及到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蓬心可能指心志未通,华发则是指年老,暗示作者可能在感叹时光流逝和壮志未酬。

然后是“迹滞魂逾窘,情乖路转穷”,这里似乎在描述行动受阻,内心焦虑,情感上迷茫,道路似乎走投无路,这可能反映出作者当时生活困境或理想的挫折。接着“别离同夜月,愁思隔秋风”这里有别离和愁思,夜晚和秋风的意象,可能是在描写离别之苦或者孤独的处境,秋风通常象征离别和悲伤,夜月可能增加孤独感。

后面两句“老少悲颜驷,盈虚悟翟公”,这里提到了两个人的名字,颜驷和翟公,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些人物,用来借古讽今或表达自己的感慨。颜驷可能以有才却不得志著称,翟公可能有相关的典故,比如翟公的门客多但后来门客散去,暗示作者可能在感叹曾经的热闹与现在的冷清。

最后“时来不可问,何用求童蒙”,这里可能想表达时机到来无法预测,不需要再向儿童一样幼稚地寻求答案,可能作者正在经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感叹命运的无常,年老的无奈,或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接下来,我需要结合这些分析,思考作者可能的背景。作者可能是一位在科举或仕途上遭遇挫折的文人,当时可能身处困境,内心充满苦闷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的“年将暮”和“华发”暗示年龄较大,可能是在晚年。而“志不通”则说明有抱负但未能实现,可能经历过多次失败,比如科举落第或仕途不顺。提到的颜驷和翟公,如果是借指自己或类似的经历,那么作者可能在借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处境,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深远思考。

另外,诗中多次重复的结构和意象,如书空、秋风、夜月,可能表明作者在反复思考自己的处境,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内心的煎熬。整体风格比较沉郁,感情深沉,这可能与唐代或宋代的诗人有关,因为这一时期文人常常借助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词汇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比如“蓬心”是否指心志未通,或者有其他含义,但根据上下文,可能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仍存志向。同时,翟公的典故需要查证,但假设作者用此来暗示过去的门客多但如今人去楼空,那么可能是在表达从盛到衰的转变,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总结来说,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涉及个人仕途不顺,年迈体衰,内心困顿,使用传统典故表达对命运和理想的感慨,属于古典文学中常见的题材。需要确保语言通俗,避免复杂的词汇,同时准确传达这些分析。

这首诗通过深沉的意象和感慨的语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对人生境遇的哲思。结合诗中内容,我们可以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如下:

**1.壮志未酬的仕途困境**

诗中“常怀志不通”“情乖路转穷”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受阻的无奈。他可能经历过科举失败、官场失意或政治挫折,如同被困在“迹滞”(行动受阻)与“路转穷”(前路渺茫)的境地中,内心充满焦虑与迷茫。这种感叹在古代文人中常见,尤其与唐代“求仕”主题相关。

**2.晚年孤独的处境**

“年将暮”“华发欲成翁”点明作者年事已高,身体衰弱(“华发”),却仍无法实现抱负。他可能隐居山林或身处穷困,独自一人面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暮色,内心难免充满孤寂感,并常以“书空”(徒劳地写字)或“问影”(向影子倾诉)的方式抒发情感。

**3.借古抒怀的深层隐喻**

“老少悲颜驷”借用汉代颜驷的故事——他科举落第后隐居多年,晚年才得志(但现实中可能未能实现),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而“盈虚悟翟公”引用翟公的典故(汉代官员曾因门客众多而名声显赫,后门客散去,他领悟到得失无常),隐喻作者对世事变迁的哲思,或许暗指曾经的得意与如今的落寞。

**4.命运无常的沧桑感**

结尾“时来不可问,何用求童蒙”说明作者认为命运的吉凶难以预料,不必再如孩童般天真地追问。这种语气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可能源于前半生的奔波与后半生的沉寂,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

**综合背景**

作者很可能是唐代或宋代的文人,身处科举或仕途压力之下,因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陷入困顿。他个人的经历可能与诗中“弃置如天外”(被冷落)“别离同夜月”(离别之痛)等意象相符,通过诗歌记录内心的挣扎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出古代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坚守志向不被理解的典型心态。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独坐年将暮,常怀志不通。有时须问影,无事却书空。弃置如天外,平生似梦中。蓬心犹是客,华发欲成翁。迹滞...

下载文档
已下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