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谢偏推永嘉守,三何独许水曹郎。老兄鄙思难俦匹,
令弟清词堪比量。叠嶂入云藏古寺,高秋背月转南湘。
定知马上多新句,早寄袁溪当八行。
###逐句翻译
-诸谢(一群姓谢的人)特别推崇永嘉太守(一个官职),三何(一群姓何的人)唯独赞许水曹郎(也是个官职)。
-我(作者自称“老兄”)这粗鄙的才思难以和(他们)相比,
-你的弟弟(“令弟”是对对方弟弟的尊称)清新的诗词可以和(那些被推崇赞许的人)相衡量。
-重叠的山峦插入云霄藏着古老的寺庙,深秋(“高秋”)背着月亮转向南湘。
-肯定知道你在马上(旅途之中)会有很多新的诗句,早点寄到袁溪(一个地方)当作书信(“八行”代指书信)。
###词句鉴赏
-**“叠嶂入云藏古寺”**:“叠嶂”描绘出层层山峦的样子,很有画面感。“入云”把山峦高耸入云的状态生动展现出来,“藏”字用得妙,赋予古寺一种若隐若现的神秘感,就好像山峦是古寺的守护者,把古寺藏在自己身后,让人不禁想去探寻那藏在云中山峦里的古寺究竟是什么样,很有诗意和想象空间。
-**“定知马上多新句”**:“马上”这个词很有生活气息,让人联想到在旅途奔波中,诗人可能随时会有灵感迸发。“定知”表现出一种肯定的语气,仿佛对对方(去南湘的人)在旅途中能写出好诗句这件事胸有成竹,传达出一种对对方才华的信任和期待之情,很亲切自然。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人物(诸谢、三何、令弟等)才思诗词的比较,以及对旅途景色(叠嶂、古寺等)和对方创作(马上多新句)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对友人(或对方及对方弟弟)的欣赏、期待以及友好的情感,语言比较平实但又有画面和情感的流动。
第二句“三何独许水曹郎”中的“三何”可能指三位何姓人物,比如何逊、何思澄等,而“水曹郎”可能是指何逊,因为他曾在南朝梁任水部郎,负责掌管水利等事务。这里可能是在说何逊的诗歌才华被特别认可。
第三句“老兄鄙思难俦匹”中的“老兄”可能指的是作者的哥哥,或者泛指年长的兄长,而“鄙思”可能是指作者自己的思想或作品,但这里可能有误,因为“鄙”通常指谦称,但结合上下文,可能是指作者的哥哥有独特的才思,难以匹敌。
第四句“令弟清词堪比量”中的“令弟”指弟弟,可能是在说弟弟的清雅文辞可以被衡量,或者有较高的评价。
接下来是“叠嶂入云藏古寺”,描绘山峦高耸入云,隐藏着古寺,可能是在描写自然景观,暗示作者可能身处山中或有隐居的倾向。
“高秋背月转南湘”中的“高秋”指深秋,“南湘”可能是指湘水之南,或者某个地方,这里可能是在描绘秋天的夜晚,背对月亮,可能有思乡或抒情的意味。
最后两句“定知马上多新句,早寄袁溪当八行”中的“马上”可能指在行军途中,或者快速创作,而“袁溪”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比如袁州的溪流,或者与袁枚有关?“八行”可能指八行书信,或者八行诗,这里可能是在说作者在旅途中创作了新诗,打算寄给袁溪的人,或者表达对某人的期望。
现在需要考虑这些意象和用典可能指向的作者。比如,谢灵运和何逊都是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而“袁枚”是清代的文学家。可能这首诗是在比较谢灵运和何逊的才华,同时提到作者的兄弟,以及可能的创作场景在旅途或隐居中。需要进一步确认这些用典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另外,诗中提到“老兄”和“令弟”,可能作者是在写给自己的兄弟,或者以兄弟为对象进行赞美。同时,末尾提到“袁溪”,可能是指袁枚,或者某个地名,需要查证。如果“袁溪”确实与袁枚相关,那么作者可能是清代人,但前面的谢灵运和何逊是南朝,这可能不太符合时间线。所以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是否“袁溪”是另一个典故,或者作者有误。
或者,可能这首诗是后人对谢灵运和何逊的评价,而“袁溪”可能是指另一个诗人,比如袁枚,但时间上可能有冲突。需要确认这些信息是否正确,或者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比如,可能“袁溪”是地名,而作者是在寄诗给某位朋友,或者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综合来看,作者可能是在南朝时期,或者后人模仿南朝诗风,同时提到自己的兄弟,以及可能的创作背景在旅途或隐居中。需要进一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比如“叠嶂”、“古寺”、“高秋”、“南湘”可能暗示作者有游览或隐逸的经历,而“马上多新句”可能指在旅途中即兴创作,或者快速写诗。因此,作者可能是一位文人,可能在游历或隐居时,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对兄弟的赞美和对诗歌创作的期待。
可能的创作背景:作者可能在某个秋夜,游览山中古寺,感受到自然的美景,同时回忆起兄弟的才华,或者在旅途中创作了新诗,打算寄给朋友或家人。需要确保这些分析符合历史人物和诗风,避免错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以下情境相关:
1.**南朝文人圈的雅集**
诗中提到"诸谢"(谢灵运、谢朓等谢氏名士)与"三何"(何逊、何思澄、何胤等何氏才子),暗示作者身处南朝文人集团。当时文人常以"谢"、"何"为文学标杆,通过诗歌切磋技艺。此诗或为文人雅集时所作,借对前贤的推崇表达对兄弟才情的赞赏。
2.**兄弟间的文学切磋**
"老兄鄙思难俦匹"与"令弟清词堪比量"两句,显示作者在称颂兄长与弟弟的文学造诣。可能作者有兄弟二人皆擅长诗文,或以兄弟为对象进行文学对话。这种"兄弟"意象常见于南朝士族家庭,反映当时文人重视家族传承。
3.**隐逸山林的创作场景**
"叠嶂入云藏古寺"描绘山峦高耸、古寺隐于云间,与"高秋背月转南湘"的秋夜江畔景象相呼应。这些自然意象暗示作者可能在隐居或游历时创作,借山水之景抒发对文学创作的感悟,体现南朝始终将自然与诗情结合的审美传统。
4.**即兴创作与传信**
"定知马上多新句"表明作者在行旅中灵感迸发,"早寄袁溪当八行"则暗示将诗作寄给友人("袁溪"可能指袁山松,南朝诗人)。这种"马上作诗"的场景,与南朝文人出行时即兴赋诗的风尚相符,也反映出当时文人间通过书信交流诗文的习俗。
综上,这首诗可能出自南朝文人之手,创作于兄弟间切磋诗艺或游历山林的场景。诗中既有对谢、何两大诗派的致敬,又通过"兄""弟"的称谓展现家族文学传承,同时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体现南朝文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诸谢偏推永嘉守,三何独许水曹郎。老兄鄙思难俦匹,令弟清词堪比量。叠嶂入云藏古寺,高秋背月转南湘。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