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下第后晓坐_顾非熊

远客滞都邑,老惊时节催。海边身梦觉,枕上鼓声来。
起见银河没,坐知阊阖开。何为此生内,终夜泣尘埃。

AI注解:

###逐句翻译

-“远客滞都邑”:远方来的客人滞留在都城。

-“老惊时节催”:人老了,惊讶于时节的催促。

-“海边身梦觉”:在海边的身子从梦中醒来。

-“枕上鼓声来”:枕头上传来鼓声。

-“起见银河没”:起来看到银河消失了。

-“坐知阊阖开”:坐着知道宫殿的门打开了。

-“何为此生内,终夜泣尘埃”:为什么在这一生里,整夜对着尘埃哭泣。

###词句鉴赏

-**“催”字精妙**:“老惊时节催”中的“催”字,把时节当作人,有一种催促人的感觉(这就是拟人手法,比如“花儿向我微笑”,把花儿当作人会微笑一样),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和惊觉。

-**“海边身梦觉,枕上鼓声来”对仗工整**:“海边”对“枕上”,“身梦觉”对“鼓声来”,从空间和事物上形成对仗。这两句营造出一种从梦境到现实的转换氛围,诗人在海边的梦境醒来,听到枕上的鼓声,那种从虚幻到真实的感觉很有画面感,传达出一种迷茫又真实的情感。

-**“终夜泣尘埃”动人**:“终夜”强调时间之长,“泣尘埃”很有画面,诗人整夜对着尘埃哭泣,把内心的痛苦、无奈等复杂情感通过这个场景表现得很深刻,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深深的哀伤。

AI诗词背景分析:

第三句“海边身梦觉”和“枕上鼓声来”似乎描绘了一个海边的梦境,以及夜晚听到鼓声的场景。这可能暗示作者有漂泊的经历,或者对远方的思念,鼓声可能象征着战事或动荡的社会环境。然后,“起见银河没”和“坐知阊阖开”这两句,银河的消失和阊阖的开启,可能带有对宇宙、天命的思考,或者对政治局势的隐喻。

最后两句“何为此生内,终夜泣尘埃”直接表达了对人生无奈的悲叹,终夜哭泣尘埃可能象征着内心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离愁别绪、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可能是在战乱或政治动荡时期创作的。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可能的背景。可能是一位文人,身处乱世,有仕途不顺的经历,或者有家国情怀。诗中提到的“都邑”可能指长安、洛阳等都城,而“海边”可能指边疆地区,暗示作者可能有从边疆调回京城的经历,或者对边疆战事的关注。此外,诗中的意象如银河、阊阖,可能与道教或神话有关,显示作者可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押韵,可能属于某个诗体,如五言律诗或绝句,这有助于判断作者的风格和时代。考虑到用词和意境,可能属于唐代或宋代的诗人,但需要进一步分析。例如,“终夜泣尘埃”这种表达较为直白,可能更接近唐代的风格,而宋代可能更注重理趣。

最后,综合所有线索,作者可能是在战乱或政治动荡时期,身处京城但感到漂泊无依,内心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能经历了个人挫折,如仕途受阻或亲人离散,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需要确保解释清晰,避免使用复杂词汇,让用户容易理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京城滞留时的孤独心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从诗中可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文人,或许曾因仕途不得志或战乱而流落他乡。"远客滞都邑"暗示他身在繁华的都城却感到疏离,"老惊时节催"则透露出年老时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焦虑。

诗中"海边身梦觉"和"枕上鼓声来"的意象,可能源于作者对边疆战事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他或许曾在边关服役,或因政治原因被调往边地,这些经历让他对战争离别有着深刻体会。"起见银河没"与"坐知阊阖开"则展现出对天象的敏锐观察,可能暗含对国家命运的隐忧,或是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迷茫。

"何为此生内,终夜泣尘埃"这两句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困顿的悲叹。他可能经历了仕途挫折、家国动荡等多重打击,在深夜独坐时感到无尽的悲伤。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与唐代文人面对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时的普遍心态相契合。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远客滞都邑,老惊时节催。海边身梦觉,枕上鼓声来。起见银河没,坐知阊阖开。何为此生内,终夜泣尘埃。

下载文档
已下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