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霜菊_席夔

时令忽已变,行看被霜菊。可怜后时秀,当此凛风肃。
淅沥翠枝翻,凄清金蕊馥。凝姿节堪重,澄艳景非淑。
宁祛青女威,愿盈君子掬。持来泛樽酒,永以照幽独。

AI注解:

###逐句翻译

-“时令忽已变,行看被霜菊”:季节一下子就变了,马上就能看到被霜覆盖的菊花。

-“可怜后时秀,当此凛风肃”:这迟开的菊花真让人怜惜,正赶上这凛冽的寒风。

-“淅沥翠枝翻,凄清金蕊馥”:淅淅沥沥的声音中翠绿的花枝翻动,凄清中金色的花蕊散发着香气。

-“凝姿节堪重,澄艳景非淑”:它凝聚的姿态气节值得敬重,那澄澈艳丽的样子却不是美好的景致(因为环境恶劣)。

-“宁祛青女威,愿盈君子掬”:宁愿去除青女(霜神)的威严(让菊花不受霜害),希望能让君子捧起(欣赏)。

-“持来泛樽酒,永以照幽独”:拿着它(菊花)来泡在酒杯里,永远用来照亮孤独的人。

###词句鉴赏

-“可怜后时秀”:“可怜”一词用得妙,它直接表达出对菊花迟开却遭遇恶劣环境的怜惜之情,让读者很容易就感受到诗人对菊花的同情,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个美好的事物受委屈时那种心疼的感觉。

-“凝姿节堪重”:这里体现了菊花的姿态和它所代表的气节,诗人通过描写菊花在恶劣环境下依然有值得敬重的姿态,其实是在借菊花赞美一种坚守的品质,就像生活中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尚品格的人,让人敬佩。

-“宁祛青女威,愿盈君子掬”:这两句很动人,诗人希望去除霜神的威力,让君子能欣赏菊花,这里有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呵护和对高雅之人欣赏美好事物的期盼,情感很真挚,就像我们希望美好的东西能被善待和欣赏一样。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的结构看起来是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押韵方面,可能需要注意末尾的字,比如“菊”、“肃”、“馥”、“淑”、“掬”、“独”等,但具体是否押韵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不过用户主要关注的是创作背景,所以可能先不深入分析韵律,而是关注意象和情感。

诗中提到的“霜菊”、“凛风肃”、“金蕊馥”、“青女威”、“君子掬”等意象,都与秋天有关。霜菊可能指的是在霜冻中依然开放的菊花,象征坚韧。凛风肃则描绘了寒冷的秋风,营造出肃杀的氛围。金蕊馥是说菊花的香气,可能用“金蕊”来比喻花瓣的颜色。青女是秋天的神,代表霜雪,所以“青女威”可能指寒冷的天气。君子掬可能指的是有德之人采摘菊花,或者将菊花置于君子之手,表达高洁的品质。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以及对菊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的赞美。可能作者是在秋天,看到菊花盛开,联想到其坚韧不拔的品质,进而引发对人生或道德的思考。例如,菊花常被用来象征高洁、隐逸,可能作者有隐居或追求高尚情操的倾向。

另外,诗中提到“持来泛樽酒,永以照幽独”,这里可能有饮酒赏菊的场景,表达孤独中的自得或借酒抒怀。所以作者可能在某个秋日的傍晚,独自饮酒,看到菊花在寒风中盛开,感慨其不屈,进而写下这首诗。

还要注意诗中的一些动词和形容词,如“行看”、“可怜”、“凝姿”、“澄艳”等,这些词汇的选择可能反映了作者的细腻观察和情感表达。可能作者对自然有深厚的热爱,或者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内心的情感。

可能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宋代,因为这些时期文人常以自然景物入诗,表达个人志向或情感。或者作者可能在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后,借诗抒发情怀,比如仕途不顺、隐居山林等。

需要确认诗中的“青女”是否指代霜神,这在古代诗歌中常见,比如李商隐的《霜月》就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所以作者可能在引用传统意象,表达对坚贞品质的赞美。

另外,诗中的“永以照幽独”可能暗示作者有孤独感,或者希望自己的品格能被他人理解和欣赏。因此,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比如仕途挫折、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等。

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秋季,观察到菊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联想到其坚韧和高洁,进而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这种品质的向往,或者借菊抒发内心的孤独和坚守。可能作者是一位文人,有隐居或仕途不顺的经历,通过自然景物寄托情感,强调内在的节操和品格。

这首诗以秋菊为意象,描绘了寒霜时节菊花傲然绽放的景象,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对孤独中自得精神的追求。以下是对作者创作背景的思考和想象:

1.**季节与情感的关联**

诗中"时令忽已变,行看被霜菊"点明时令已至深秋,霜露渐重。作者可能在某个秋日傍晚,独处庭院或山林,目睹菊花在寒风中依然挺立,由此触发对生命韧性的感悟。这种对季节变化的敏锐观察,暗示作者可能是一位热爱自然、善于从日常景物中提炼哲理的文人。

2.**菊花的象征意义**

"宁祛青女威,愿盈君子掬"中,"青女"是传说中的霜雪之神,象征严酷环境。作者将菊花置于"青女威"之下,暗喻其不畏艰难的品格。这种以菊喻人的手法,常见于古代文人借物言志,可能作者身处逆境,借菊抒发内心对清白操守的坚持。

3.**孤独与坚守的意境**

"永以照幽独"表明作者可能在孤独中寻找精神寄托。诗中通过"凝姿节堪重,澄艳景非淑"等句,将菊花的清雅与自身处境相联系,暗示作者可能经历过仕途挫折或人生困顿,选择隐居或独善其身,以菊自喻,表达对纯粹精神世界的追求。

4.**文人生活场景**

"持来泛樽酒"描绘了作者可能在秋日独饮时,以菊花为伴的场景。这种饮酒赏菊的传统,常见于古代文人寄托情怀。结合"永以照幽独",可推测作者可能在清贫或失意时,通过品酒赏菊来排遣孤寂,展现内心超然物外的豁达。

5.**时代背景的可能**

诗中"凛风肃"的意象可能暗含对时局的隐喻,若结合历史背景,作者或许生活在战乱或政治动荡时期,借秋菊的坚韧表达对乱世中坚守气节的渴望。这种借景抒怀的创作方式,常见于唐宋文人面对社会变迁时的感慨。

综上,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在唐代或宋代的文人,经历过仕途波折或人生困顿,选择隐居或独善其身。在秋日寒霜中,通过观察菊花的傲然绽放,寄托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在孤独中保持精神纯净的志向。诗中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文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超然。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时令忽已变,行看被霜菊。可怜后时秀,当此凛风肃。淅沥翠枝翻,凄清金蕊馥。凝姿节堪重,澄艳景非淑。宁祛...

下载文档
已下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