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峰峦斗翠微,石烟花雾犯容辉。青春楚女妒云老,
白日神人入梦稀。银箭暗凋歌夜烛,珠泉频点舞时衣。
谁伤宋玉千年后,留得青山辨是非。
###逐句翻译
-十二座峰峦与翠绿山色争奇斗艳,岩石上的花纹、烟雾般的花朵仿佛冒犯了神女的容光。
-青春年少的楚女嫉妒那如白云般古老的神女,在大白天里神人进入梦境的情景也很少见了。
-银箭(这里可理解为时间)偷偷地让歌舞夜晚的蜡烛渐渐黯淡,珍珠般的泉水常常溅点在跳舞时的衣服上。
-千年之后谁会为宋玉感到悲伤呢,只留下青山来分辨是非。
###词句鉴赏
-**“斗翠微”**:“斗”字用得妙,把峰峦拟人化了,就好像它们在比赛谁更翠绿,让静态的山峰有了动态的竞争感,生动地展现出峰峦景色的美丽和富有生机,传达出一种对自然景色的赞叹之情。
-**“犯容辉”**:“犯”字很特别,一般我们说冒犯是不好的行为,但这里说石烟花雾“犯”神女容辉,仿佛这些自然景物都有了灵性,想要靠近神女,侧面烘托出神女容光的迷人,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
-**“妒云老”**:“妒”字将楚女的情感生动展现,楚女嫉妒神女,因为神女有着长久的美丽(云老可理解为像云一样长久存在,有着岁月沉淀的美),这一个字就刻画出楚女的小心思,也从侧面体现出神女的超凡魅力,让诗句有了情感的冲突和趣味。
后两句“银箭暗凋歌夜烛,珠泉频点舞时衣”描绘了夜晚的场景,有银箭凋谢、歌夜烛光,以及珠泉点缀舞衣,可能涉及时间的流逝或欢愉的短暂。最后“谁伤宋玉千年后,留得青山辨是非”引用了宋玉,这位战国时期的辞赋家,可能作者在借古抒怀,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者对现实的反思,希望青山能见证真相。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有个人经历与诗中的意象相关。例如,提到宋玉可能与楚地文化有关,作者可能是楚地人,或者对楚文化有深厚感情。同时,诗中涉及自然景观和时间流逝,可能作者在感叹人生短暂或对自然的赞美。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用词。七言律诗通常有严格的格律,可能作者熟悉古典诗词形式。诗中的意象如峰峦、石烟、花雾、青春、楚女、神人、银箭、珠泉、青山等,可能构成一个整体的意境,比如描绘仙境或某种理想化的场景。同时,结尾提到宋玉,可能作者在借古喻今,表达对某种现象的批判或对历史的思考。
另外,诗中“留得青山辨是非”可能暗示作者希望后人能够通过自然或历史来判断是非,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比如政治动荡或道德沦丧,作者希望通过自然景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些意象如何组合,以及作者可能的意图。
可能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某种感慨或反思的时期,可能经历了个人的挫折,或者对社会现状不满,借古抒怀。同时,考虑到宋玉的典故,可能作者在表达对文学或历史人物的怀念,或者对某种精神追求的坚持。
需要注意避免使用生僻字,所以解释时要保持简洁明了。例如,“银箭”可能指银制的箭,或者象征时间流逝的物品,如更漏。“珠泉”可能指珍珠般的泉水,或者装饰用的珠子。这些意象需要结合整体来理解,而不是单独分析。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楚地文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以及对现实的批判或反思有关。需要将这些点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背景描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融入了对时间、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从诗句中可以推测,作者可能身处一个文化繁荣、自然景观壮美的时期,或许与楚地有密切关联。诗中提到的"十二峰峦"和"石烟花雾"展现出作者对自然奇观的敏锐观察和艺术化表达,而"青春楚女"与"白日神人"的意象则可能暗含对楚辞传统中神话元素的继承。
"银箭暗凋歌夜烛"一句,通过银箭凋谢与夜烛燃烧的对比,暗示了时光流逝的无奈。"珠泉频点舞时衣"则描绘出一种华美而稍显虚幻的场景,可能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结尾处借宋玉典故,既表达了对这位楚辞名家的敬仰,也暗含着对历史评价的思考——在时光流转中,唯有青山依旧,见证着世事变迁。
作者可能是一位深谙楚辞传统的文人,在创作时融合了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既展现了对楚地山水的热爱,也寄托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悟。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暗示作者或许经历过人生的起伏,通过山水之景抒发内心的感慨。
十二峰峦斗翠微,石烟花雾犯容辉。青春楚女妒云老,白日神人入梦稀。银箭暗凋歌夜烛,珠泉频点舞时衣。谁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