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题张乔升平里居_许棠

下马似无人,开门只一身。心同孤鹤静,行过老僧真。
乱水藏幽径,高原隔远津。匡庐曾共隐,相见自相亲。

AI注解:

###逐句翻译

-下马的时候好像周围没有其他人,打开门只有自己一个人。

-心境如同孤独的仙鹤一样宁静,行为比老和尚还要纯真。

-杂乱的水流隐藏着幽静的小路,高高的山岗阻隔了远方的渡口。

-曾经在庐山一起隐居,现在相见自然感到亲切。

###词句鉴赏

-**“心同孤鹤静”**:这里把心比作孤鹤,用了比喻的手法。孤鹤给人一种孤独但又很宁静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一只鹤独自在那里,很安静。诗人说自己的心如同孤鹤一样静,生动地写出了他内心的那份宁静,让我们能感受到他远离喧嚣、内心平和的状态。

-**“行过老僧真”**:“过”字用得好。说自己的行为比老僧还要真,突出了诗人那种纯真的状态。老僧一般给人感觉是很有修行、很质朴的,诗人说自己比老僧还真,更加强化了他那种不世故、纯真的形象,让我们觉得他这个人特别纯粹。

-**“乱水藏幽径”**:“藏”字用得巧妙。乱水把幽径藏起来,就好像乱水在和幽径玩捉迷藏一样,很有画面感。让我们能想象到那幽静的小路被杂乱的水流环绕、遮掩,有一种神秘又幽静的氛围。

-**“相见自相亲”**:一个“自”字,强调了那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因为曾经一起隐居,所以现在相见,那股亲切是自然而然就产生的,不用刻意去营造,很真实地表达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再次相见的喜悦

AI诗词背景分析:

然后,“乱水藏幽径,高原隔远津”描绘了自然景色,可能作者在游览山水时有所感悟。最后两句“匡庐曾共隐,相见自相亲”提到了匡庐,也就是庐山,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地点,作者可能曾在庐山隐居过,或者与某位隐士有过交往。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可能的背景。诗中提到的隐居和自然景象,可能作者是文人,喜欢山水,可能有过隐居生活或者向往隐居。同时,与老僧的互动,可能作者有佛教信仰,或者在修行中有所体会。庐山作为道教圣地,可能作者也受到道教影响。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押韵,四句一联,押平声韵,这可能属于某个诗体,比如绝句或律诗。不过用户没有提到具体诗体,所以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不过根据内容,可能更接近五言绝句,因为每句五个字。

然后,我需要思考作者可能的生活时代。如果提到匡庐,可能是在唐代或宋代,因为这两个时期庐山比较有名。比如,李白、白居易等诗人可能与庐山有关联。或者,如果是更晚的时期,可能有其他文人。

另外,诗中“相见自相亲”可能表达了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可能作者在与隐士或高僧的交往中感到心灵的契合,这可能反映出作者追求内心平静,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因此,作者可能是一个士大夫,厌倦官场,选择归隐,或者有类似的志向。

还要考虑是否有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影响了这首诗的创作。比如,作者可能在某个时期经历了仕途挫折,从而选择隐居,或者在游历时遇到高僧,产生共鸣,写下此诗。

最后,需要将这些分析整理成清晰的背景介绍,确保语言通俗易懂,不使用生僻字。同时,要避免回答其他问题,只专注于创作背景。可能还需要指出诗中的关键意象和它们的象征意义,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独处山林、与隐士交往的宁静画面。从诗中"下马似无人,开门只一身"可见作者可能在某个山林隐居地独行,表现出超然物外的心境。"心同孤鹤静"暗喻作者心境如孤鹤般清高孤傲,"行过老僧真"则暗示作者与佛教高僧有过交流,体现出对禅意的领悟。"乱水藏幽径"与"高原隔远津"通过山水意象勾勒出幽静的隐居环境,而"匡庐曾共隐"明确点出作者曾在庐山(匡庐)隐居过,"相见自相亲"则表达出与旧友重逢时的真挚情感。整体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经历仕途波折后选择归隐山林的文人,通过与自然和隐士的互动,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下马似无人,开门只一身。心同孤鹤静,行过老僧真。乱水藏幽径,高原隔远津。匡庐曾共隐,相见自相亲。

下载文档
已下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