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寄庐山贾处士_许棠

时泰亦高眠,人皆谓不然。穷经休望辟,饵术止期仙。
彭蠡波涵月,炉峰雪照天。常闻风雨夜,到晓在渔船。

AI注解:

###逐句翻译

-“时泰亦高眠,人皆谓不然”:天下太平的时候(他)也高枕无忧地睡觉,人们都说这样不对。

-“穷经休望辟,饵术止期仙”:深入研究经书就别指望被征召做官了,吃白术(一种草药)只期望能成仙。

-“彭蠡波涵月,炉峰雪照天”:鄱阳湖的水波中映着月亮,庐山(炉峰)的雪光照亮了天空。

-“常闻风雨夜,到晓在渔船”:常常听说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一直到天亮都在渔船上。

###词句鉴赏

-**“涵”字精妙**:“彭蠡波涵月”中的“涵”,把水波比作一个容器,将月亮“包容”其中,生动地写出了月亮倒映在鄱阳湖水中的画面,给人一种静谧、和谐的美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水中月的清晰模样。

-**“照”字生动**:“炉峰雪照天”的“照”,形象地表现出庐山的雪很明亮,好像能把天空都照亮,突出了雪的洁白和耀眼,营造出一种开阔、明亮的意境。

-**最后两句动人**:“常闻风雨夜,到晓在渔船”,描绘了一个人在风雨夜的渔船上度过整晚的情景。没有直接说这个人怎样,但通过“风雨夜”和“到晓”,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坚韧或者悠然的情感。在风雨中还在渔船上,可能是在坚持做某事(比如捕鱼),也可能是享受这种与自然共处的状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很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看起来是五言律诗,分为四联。前两联提到“时泰亦高眠,人皆谓不然。穷经休望辟,饵术止期仙。”这里“时泰”可能指的是时代安定,但作者却选择高枕无忧,而他人却认为不应该如此。接着“穷经休望辟”可能是指不要期望通过研究经典来开辟前路,而“饵术止期仙”则可能暗示通过服食丹药希望成仙。后两联描绘了自然景象,“彭蠡波涵月,炉峰雪照天。”彭蠡是鄱阳湖的古称,炉峰可能指庐山的某个山峰,这里可能是在描绘湖面的月光和山上的积雪。最后“常闻风雨夜,到晓在渔船。”可能是在说常听说风雨之夜,但直到天亮还在渔船中,暗示作者可能有漂泊不定的生活经历。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这些诗句可能反映的作者背景。首先,前两联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超然态度,可能是在隐居或追求精神自由。而“穷经休望辟,饵术止期仙”可能暗示作者对传统学问或炼丹术的尝试,但最终转向了自然或隐逸的生活。后两联的自然景象可能与作者的居住环境有关,比如靠近鄱阳湖或庐山,或者作者喜欢在自然中寻找慰藉。最后两句提到风雨夜和渔船,可能表明作者有漂泊的经历,或者在表达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以及在逆境中的坚持。

然后,我需要考虑作者可能的身份和时代。五言律诗在唐代较为盛行,但不确定具体朝代。诗中提到的彭蠡和炉峰,彭蠡在古诗中常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可能作者与庐山有关联。饵术可能涉及道教炼丹术,所以作者可能有道教倾向,或者隐士身份。同时,诗中表达的超然态度和对现实的不满,可能反映出作者在仕途上的挫折,或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还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和用典。比如“饵术”可能涉及古代炼丹术,而“炉峰”可能指庐山的某个特定地点,需要确认是否有相关典故。此外,诗中提到的“风雨夜”和“渔船”可能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漂泊,或者对自然的依赖。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需要将作者的创作背景详细描述出来,包括可能的生活环境、思想倾向、时代背景等,同时保持语言通俗易懂,避免生僻字和复杂词汇。确保回答紧扣用户需求,不涉及其他无关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超然态度,结合诗中意象可推测其创作背景如下:

**作者身份**:

可能是一位文人隐士,或对仕途抱有淡泊之心的读书人。诗中"穷经休望辟"暗示其曾研读典籍,但不再追求功名利禄;"饵术止期仙"则体现对道教修炼的探索,或对长生不老的寄托。

**生活场景**:

作者可能隐居于江南水乡,常与自然为伴。诗中"彭蠡波涵月"(彭蠡为鄱阳湖古称)与"炉峰雪照天"(炉峰或指庐山)展现其居所附近有湖光山色,尤其擅长观察自然变化。末句"风雨夜"与"渔船"点明其生活状态可能漂泊不定,或常在舟中度过夜晚。

**思想倾向**:

诗中透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前两联直言"人皆谓不然",表明作者与世俗观念存在冲突,选择独处山林、追求精神自由。通过"饵术"(服食丹药)与自然景象的描写,体现其对道家思想的认同,或借山水寄托隐逸情怀。

**时代背景**:

可能创作于社会动荡或个人遭遇挫折的时期。诗中"常闻风雨夜"暗喻世事无常,而"到晓在渔船"则暗示作者在困境中仍保持超然态度,选择以渔舟为伴,隐居山林。这种心境常见于唐代文人因仕途坎坷而转向隐逸的案例。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时泰亦高眠,人皆谓不然。穷经休望辟,饵术止期仙。彭蠡波涵月,炉峰雪照天。常闻风雨夜,到晓在渔船。

下载文档
已下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