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退常归隐,真修大隐情。园林应得趣,岩谷自为名。
野步难寻寺,闲吟少在城。树藏幽洞黑,花照远村明。
海石分湖路,风泉递雨声。性高怜散逸,官达厌公卿。
架引藤重长,阶延笋迸生。青门无到客,紫阁有来莺。
物外身虽隐,区中望本清。终难依此境,坐卧避钧衡。
###逐句翻译
-上朝结束后常常归隐,真正修行着大隐的情怀。
-园林应该能获得乐趣,岩谷自然就有了名声。
-野外漫步很难寻到寺庙,悠闲吟诗很少在城里。
-树木隐藏着幽暗的山洞,花朵照亮远处的村庄。
-海边的石头划分湖路,风声泉水传递雨声。
-性情高雅喜欢闲散安逸,官运通达却厌恶公卿。
-架子牵引着藤蔓重新生长,台阶延伸着竹笋迸发而生。
-青门没有到访的客人,紫阁有飞来的黄莺。
-尘世之外身体虽然隐居,世间的声望原本清白。
-最终难以依靠这个环境,坐卧躲避高位重权。
###词句鉴赏
-**“树藏幽洞黑,花照远村明”**:“藏”和“照”用得精妙。“藏”赋予树一种把幽洞藏起来的感觉,就像树在和幽洞玩捉迷藏,很生动;“照”让花有了照亮远村的能力,好像花是个小太阳。这两个字让画面一下就活了,把树、洞、花、村的关系描绘得很形象,也传达出一种宁静又美好的氛围。
-**“架引藤重长,阶延笋迸生”**:“引”和“延”很有特点。“引”仿佛架子在引导藤蔓生长,“延”好似台阶在邀请竹笋冒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就像人去引导、邀请一样),让原本普通的架子、藤蔓、台阶、竹笋有了互动和生命力,体现出一种自然生长的生机与活力。
-**“性高怜散逸,官达厌公卿”**: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性情和态度。“怜散逸”体现对闲散生活的喜爱,“厌公卿”表明对官场权贵的厌恶,情感很直白又强烈,让读者能清楚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树藏幽洞黑,花照远村明。”这里用自然景象来表现隐居地的幽静和美丽,可能作者在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或者借景抒情。接下来的“海石分湖路,风泉递雨声。”可能是在描述水边的景色,风声和雨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性高怜散逸,官达厌公卿。”这两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性格和对官场的态度,性格高洁,喜欢自由散逸的生活,而对高官厚禄感到厌倦,可能作者有仕途经历,最终选择归隐。然后“架引藤重长,阶延笋迸生。”描绘了庭院中的植物生长,可能作者在描述自己的隐居生活细节,或者借物喻志。
“青门无到客,紫阁有来莺。”这里“青门”和“紫阁”可能指代隐居的地方,没有外来的访客,只有来莺,表现出孤独和与世隔绝。最后两句“物外身虽隐,区中望本清。终难依此境,坐卧避钧衡。”说明作者虽然隐居在世俗之外,但内心依然保持清明,然而最终难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不得不回避权势和名利。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可能的背景。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可能作者是唐代或宋代的文人,因为这两个时期有很多隐士诗人。例如,李白、陶渊明等。但具体到这首诗的用词和结构,可能需要更具体的分析。比如“钧衡”可能指的是权衡、权势,这在古文中常见,可能作者有仕途经历,后来选择归隐。
另外,诗中的自然意象如园林、岩谷、海石、湖路、风泉、雨声等,可能作者喜欢山水田园,生活简朴,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同时,提到“性高怜散逸”,可能作者性格孤傲,不愿受世俗束缚,这符合很多古代隐士的特点。
可能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仕途上感到压抑,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如官场腐败、个人理想无法实现)而选择退隐。他可能在隐居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但同时也意识到这种生活难以持久,或者内心仍有对世俗的牵挂,因此在诗中表现出这种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求只思考背景,不回答其他问题,所以不能涉及其他无关内容。同时,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保持语言通俗易懂。因此,我需要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分析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创作背景描述,确保符合用户的要求。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同时透露出对世俗名利的疏离与矛盾。从诗中可见,作者曾经历过仕途,但因厌倦官场纷争或追求精神自由,选择归隐山林。他居住在幽静的园林与岩谷之间,日常以野步寻寺、闲吟自娱为乐,与自然为伴,享受清幽之趣。诗中"性高怜散逸"一句,表明作者性格高洁,向往洒脱自在的生活;而"官达厌公卿"则暗示他虽曾涉足仕途,却对权势与功名心生厌弃。后文通过"青门无到客,紫阁有来莺"的意象,进一步表现了隐居生活的孤寂与超然,以及作者内心的挣扎——既渴望脱离世俗纷扰,又难以完全割舍对现实的牵挂。这种矛盾心理,折射出古代文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普遍困境。
朝退常归隐,真修大隐情。园林应得趣,岩谷自为名。野步难寻寺,闲吟少在城。树藏幽洞黑,花照远村明。海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