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焚书坑儒”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事件。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功高无两,但又残暴奢侈,他的功过是非一直备受争议。其中,他最受指责的行为之一,就是“焚书坑儒”。那么他到底焚的什么书?坑了哪些儒?
前219年,秦国统一六国后2年,秦始皇巡游天下,到了泰山,就和随行的大臣、儒生讨论举行封禅仪式。儒生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古时候君王封禅,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不伤害一草一木,祭祀要用特制的草席”,每个人都各有主意,又无法统一意见,而且很多都难以实现。经过这件事,秦始皇发现儒生们喜欢空谈,所说的往往难于实施,因此并不太欣赏儒生。
前213年,46岁的秦始皇在咸阳宫饮酒设宴。儒生淳于越建议秦皇效仿西周分封子弟、藩卫皇室。这一建议遭到李斯严厉反对,李斯认为淳于越厚古薄今、目光浅短,看不懂郡县制是“万世之功”。
李斯借着批判淳于越的机会,向秦始皇进谏,指出读书人厚古非今、妄议朝政、扰乱百姓,每次发布政令,这些人都按照自己的学说进行议论,入朝时口是心非,出朝后便街谈巷议,通过标新立异来博取声望。如果不加禁止,就会降低帝王威势,造成臣下拉帮结派。所以,李斯请求让史官把除了秦国自己的史书,全部烧毁;除了博士(官职)可以按职责收藏《诗》、《书》、百家言论等,其他一概烧毁,并禁止民间私藏这些书籍;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等书籍不烧毁;如果想要学习法令,就跟官吏学习。秦始皇本来就不太欣赏儒家等学说,于是下令同意实施,这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焚书”了。
李斯进谏的内容,贴在下面和大家共赏:
“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李斯谏秦皇焚书
综上可知,其实秦始皇真正焚毁的书籍是秦国之外的史书;《诗》、《书》、百家言论等书籍,官方都有收藏;医药、占卜、种植等书籍则完全不受影响。焚书的目的则是为了统一思想,对百姓进行思想控制和“愚民统治”。秦始皇这一行为确实十分可耻,是不可宽恕的。
秦始皇晚年非常怕死,希望能找到不死药。有不少方士投其所好,主动要求帮秦始皇找不死药,来换取荣华富贵。比如,徐巿带着童男童女入海求药;卢生和侯生也在这些人之列,卢生曾经出海,带回了“亡秦者胡也”的预言,导致秦始皇派蒙恬攻击胡人,修筑长城。
起初,秦始皇对这些寻找不死药的方士非常支持和尊敬,赏赐丰厚。但是时间久了,迟迟没有成果。比如,韩生拿了秦皇的钱财就躲起来找不到了;徐巿耗费超过万金,却毫无进展,偶尔回报一些无关紧要的搪塞之言;卢生和侯生骗了大量赏赐,也是毫无进展。
秦始皇对这些方士越来越不信任。卢生和侯生知道了,自知找不到不死药,按照秦法要被诛杀,就谋划逃跑。逃跑前,他们还不忘自我辩白,和儒生聚在一起指责秦皇刚愎暴戾、自以为是、肆意妄为、残忍好杀,最后得出结论,说“(秦始皇)如此贪恋权势,不能给他求取仙药”,这样做足了舆论,才逃跑躲了起来。秦始皇听了卢生的议论和诽谤后,大为恼火,说:“我对他们这么尊敬和信任,赏赐丰厚,他们却反而挖苦诽谤我。我派人查问一些儒生,才发现有人在制造妖言邪说,惑乱百姓”。于是下令盘查儒生,追查参与诽谤的人,有些儒生为了自保,开始告发别人。最后,找出违法犯禁的460多人,全部在咸阳活埋,并昭告天下,以儆效尤。
综上可知,所谓的“坑儒”其实是坑杀了一些违法犯禁、诽谤秦始皇的方士和儒生,并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滥杀无辜,所以在“坑儒”这件事上,其实大家对秦始皇有些苛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