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平生屐?”宋朝时期,宋太宗爱民如子,一次天寒,下起了鹅毛大雪,宋太宗身在皇宫中烤着炭火依然觉得寒气逼人,他想到了那些贫苦没有依靠的老百姓们,于是命令手下为那些老百姓们送去粮食炭火,让他们能够抵御严寒,有火可以做饭。这便是“雪中送炭”的由来。
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诞生了不少民俗文化,而在迥异不同的民俗文化里,俗语的占比是非常重的。在众多的俗语里面,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却让人难以理解。比如说这句“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我国的丧葬文化里面的讲究是非常多的,可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似乎这种说法与我国的丧葬文化自相矛盾。
“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这句话是古人送给我们的良言,只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其实这是一种古代非常久远的文化意识,鞋子虽然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物品,但是人们对鞋子的讲究却只多不少。有这么一句话是“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意思便是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借给他大米,但是不要借给他柴火。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人认为帮助别人应当有适当的方式,可以帮助贫苦人家,但是不可以帮助懒汉,粮食从种植到收获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可以用粮食来救助贫苦人家,让他们能够有饭可吃,让这些穷人不至于饿死,这是一件积德的好事。
但是柴火这种东西可以说到处都有,随便在外捡一捡就可以堆满整个院子,如果连柴火都要借,那么这个人便一定是个懒汉。借给柴火就相当于帮助其偷懒,让他养成这样依赖别人的坏毛病,“懒汉”便会变得更加懒惰。另外,柴的谐音字便是发财的财,将自己的财气借给别人说出去其实也是一种讲究,如此一来便会将财气外泄,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比较忌讳。
至于俗语中说的“切莫试人鞋”的说法更为简单,第一,鞋子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一件物品,且价格并不算高,普通人就算家里贫穷,也可以编草鞋,买不起鞋子可以自己编。基本上古代家庭中没有鞋子穿的情况很少,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在年少时就跟自己的母亲编过草鞋,以贩卖草鞋为主业贴补家用,以此为生。
如果一个人连鞋子都没有,那么这个人也是是懒汉一枚。其次,鞋子属于一种极为私密的一件物品,古代的卫生条件与现代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如果说是对方的脚上有细菌或者是疾病等,给别人鞋子穿也容易感染类似的疾病。一旦感染上脚气,凭借古代的医疗条件是非常难以治愈的。
另外鞋这个字在古代某些地区的发音其实和孩子的“孩子”比较相似,中国自古而来的谐音文化让人们也比较避讳将鞋子的谐音字“孩子”出借。所以古人说这句话并非是乱诌,而是想要借这句话来忠告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即使关系亲密也应当要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向别人提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请求。
不要随意答应别人的请求,也不要故意为难别人,只有自己用最合适的尺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才是人生在世最佳为人之道。棺材虽然是丧葬文化里面的必需品,但是古人其实对棺材也没那么避讳,否则也不会有老人在自己还没去世的时候,就做死后要穿的寿衣还有棺材。在古人看来,棺材的谐音字为升官发财,所以为了老人提前准备棺材也是一件能够造福家庭的行为。
古时候的这样一个故事,便讲述的是两个书生分别进京赶考,路上遇见一家人正在出殡,一个书生想着非常晦气,考试路上遇见这种丧葬是肯定肯定会落榜,于是对考试瞬间毫无信心。而另一个大声叫好,心想着这肯定是要升官发财的前兆,于是在考试中信心十足,最终金榜题名。这个故事便是根据一些地方的民俗文化传来的,很多书生都会在自己进京赶考之前为家里的老人准备棺材用来求一个升官发财的好兆头。
从古至今,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文化,俗语更是多如牛毛,每一句俗语都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验证得来的,每一句人都能够发人深省,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最闪耀的文化传承。
参考资料:《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