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白云期_白居易

三十气太状,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

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年长识命分,心慵少营为。

见酒兴犹在,登山力未衰。吾年幸当此,且与白云期。

AI注解:

第一句是“三十气太状,胸中多是非。”这里“气太状”可能是指年轻气盛,态度强硬。翻译成现代话的话,应该是“三十岁的人总爱摆架子,心里尽是些是非对错。”需要保持口语化,避免生硬。

第二句“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这里明显是讲六十岁年纪大了,身体不支。翻译成“到了六十岁,身体各个部位都使唤不动了。”这样比较自然。

第三句“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这里的关键词是“退闲时”,指适合休息或退休的时期。翻译可以是“到了四十到五十岁,正是该退一步享受清闲的时候。”

第四句“年长识命分,心慵少营为。”这里“识命分”是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心慵”是心思懒散,“少营为”减少操劳。翻译成“年纪大了才明白活着的分寸,心也懒散下来,不再那么劳神费力。”

第五句“见酒兴犹在,登山力未衰。”讲的是即使年纪大了,喝酒的兴趣和登山的能力还在。翻译为“不过喝起酒来兴致还在,爬起山来气力也不衰减。”

第六句“吾年幸当此,且与白云期。”最后两句是作者的自白,幸亏现在处于这个年龄段,可以和白云一样自由。翻译成“我这把年纪能赶上这个好时候,就当和天上的云朵约定,一起自在吧。”

接下来是词句鉴赏。需要找出3-5个亮点。首先看“三十气太状,六十身太老”,这里用数字对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接着是“见酒兴犹在,登山力未衰”,这两个句子用具体的活动表现虽然年纪大,但仍有活力,形成对比。还有“年长识命分”中的“识命分”是关键词,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认识到命运的安排,这样的表达既有哲理又易懂。

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如果必须用,比如“对比手法”,要立刻举例说明。比如解释“三十”和“六十”的对比时,可以说作者用这两个年龄阶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另外,用户要求只围绕诗词本身,不涉及作者背景或其他无关内容。所以鉴赏部分要集中在诗句本身的分析,比如比喻、对仗等技巧。

最后检查翻译是否口语化,有没有生硬的地方,以及鉴赏部分是否清晰易懂,符合用户的具体要求。确保每个部分都符合指示,没有遗漏。

1.逐句翻译:

三十岁的人总爱摆架子,心里尽是些是非对错。

到了六十岁,身体各个部位都使唤不动了。

四十到五十岁,正是该退一步享受清闲的时候。

年纪大了才明白活着的分寸,心也懒散下来,不再那么劳神费力。

不过喝起酒来兴致还在,爬起山来气力也不衰减。

我这把年纪能赶上这个好时候,就当和天上的云朵约定,一起自在吧。

2.词句鉴赏:

亮点一:"三十气太状,六十身太老"(对比手法)

作者用数字+年龄的句式形成强烈对比:年轻时爱较真(气太状),年老时身体衰弱(不支持)。这种"青年VS老年"的对比,像用放大镜看人生阶段,特别有画面感。

亮点二:"见酒兴犹在,登山力未衰"(虚实结合)

前半句写精神状态(喝酒兴致),后半句写身体能力(爬山体力)。用具体的生活场景表达"老当益壮"的意境,比直接说"身体健康"生动得多。

亮点三:"年长识命分"(哲理金句)

"识命分"三个字道破人生真谛:年轻时总想改变命运,到老才明白要顺应命运。这种顿悟感特别强烈,像突然打开了一扇窗。

亮点四:"且与白云期"(诗意留白)

最后用"白云"象征自由自在,没有具体说该做什么,但能让人联想到云卷云舒的悠然。这种开放式结尾,比直接说"要退休"更有韵味。

特别技巧:全诗用"三十""四十""六十"三个年龄刻度线,像在人生长河里打三个锚点,把不同阶段的状态串联起来。每个年龄段的描述都像电影蒙太奇,切换得特别自然。

AI诗词背景分析:

先分解诗句:三十时气盛,胸中多是非,可能是年轻时意气风发,有很多抱负或纠结;六十太老,身体不行;四十到五十是退闲好时候,年纪大了认清命运,心懒少营为,喝酒登山还能行,自己正好在这个年纪,想和白云相伴,也就是归隐、闲适的生活。

所以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四十到五十岁左右,经历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三十岁时的状态),对世俗事务(是非)有了体验,到了中年,认清了命运的安排,觉得这个年纪适合退闲,不再过多营谋世事,还有闲情逸致喝酒登山,于是产生了归隐或享受闲适生活的想法,创作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不同年龄段的感悟,以及当下(四十到五十岁)想要退闲、寄情自然的心境。

需要确认作者风格,不过从内容看,是自述不同年龄段的状态,尤其是中年(四十到五十)的退闲心态,可能作者此时处于中年,厌倦了世俗营为,向往自然闲适的生活,结合自己的年龄(幸当此,即四十到五十),所以创作此诗抒发对人生阶段的感悟和当下的生活态度。

总结一下,作者在四十至五十岁的年纪,回顾年轻时(三十岁)意气风发却多烦恼是非,预想六十岁衰老体弱,觉得当下的中年阶段正好适合退去闲杂事务,因为年纪增长认清了命运的分际,内心慵懒不愿再过多谋求世俗之事,同时自己还有饮酒的兴致、登山的体力,庆幸自己正处于这个合适的年纪,于是产生了与白云相伴(归隐、寄情自然)的想法,便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对人生不同阶段的体悟以及当下想要安闲度日、亲近自然的心境。

现在组织语言,确保通俗易懂,符合限制条件,只讲背景,不涉及其他。需要把逻辑理清楚:年轻时(三十)的状态,中年(四十到五十)的感悟,身体状况,心理变化(识命分、心慵),还有当下的兴致(酒、山),以及对未来(或当下)闲适生活的向往,创作此诗抒发这些情感和感悟。

这首诗是唐代白居易的作品(从风格和内容看,符合白居易写实、抒怀的特点),创作背景大概是这样的:

作者此时处于**四十到五十岁的中年阶段**。回顾年轻时(三十岁左右),自己意气风发却也“胸中多是非”——可能是在仕途、世俗事务里有过抱负、纠结或纷争;又预想六十岁后身体衰老、力不从心。

到了“四十至五十”的当下,作者觉得这正是“退闲”的好时候:年纪渐长,慢慢认清了命运的分际(“识命分”),内心也慵懒起来,不愿再为世俗琐事过多谋划营求(“心慵少营为”);但好在“见酒兴犹在,登山力未衰”——还有饮酒的兴致、登山的体力。

作者庆幸自己正处在这个“正好退闲、身心尚佳”的年纪,于是生出了“且与白云期”的念头——想要放下繁杂,和白云相伴(寄情自然、过安闲的归隐/闲适生活)。这首诗正是他结合自身年龄、心境的变化,抒发对人生阶段的体悟,以及对当下“退闲、亲近自然”生活的向往时创作的。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三十气太状,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年长识命分,心慵少营为。见酒...

下载文档
已下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