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临石步港_徐铉

碕岸隳萦带,微风起细涟。

绿阴三月后,倒影乱峰前。

吹浪游鳞小,黏苔碎石圆。

会将腰下组,换取钓鱼船。

AI注解:

###逐句翻译

-“碕岸隳萦带,微风起细涟。”:弯曲的岸边,那像萦绕的带子一样的堤坝坍塌了,微风吹过,水面泛起细细的涟漪。

-“绿阴三月后,倒影乱峰前。”:三月之后,绿树成荫,山峰的倒影在水面上凌乱地映着。

-“吹浪游鳞小,黏苔碎石圆。”:浪打着,游动的小鱼,黏着青苔的碎石都显得很圆润。

-“会将腰下组,换取钓鱼船。”:将来我要把腰间的印绶解下来,去换一艘钓鱼船。

###词句鉴赏

-**“隳”字**:这个字用得很妙,它形象地写出了岸边堤坝坍塌的状态,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破败的景象。

-**“乱”字**:“倒影乱峰前”中的“乱”,生动地描绘出山峰倒影在水面上那种不整齐、杂乱的样子,给人一种自然随性的感觉。

-**“黏苔碎石圆”**:这句很有画面感,“黏苔”写出了碎石上青苔附着的状态,“圆”字又体现出碎石被水冲刷得很圆润,展现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

-**最后两句**:“会将腰下组,换取钓鱼船。”表达了一种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用“换取”这个词,很直白地说出了想要放弃功名利禄(腰下组代表官职)去追求自在生活(钓鱼船代表闲适)的情感,很动人,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另一种生活的憧憬。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有四句,每句都是两句。让我们逐句来看:

第一句:“碕岸隳萦带,微风起细涟。”

这里的“碕岸”可能指的是曲折的岸边,而“隳萦带”可能是指被冲刷的、曲折的带状地形。后半句描写微风吹起水面的涟漪,营造出一种自然平静的画面。

第二句:“绿阴三月后,倒影乱峰会前。”

“三月后”可能指三月份之后,暗示春天或者春季的后期。后半句有倒影,可能是在水边观察远处的山峰,倒影和实际的山峰形成对比。这里的“乱峰”可能表示山势起伏不定,或者有某种混乱的景象。

第三句:“吹浪游鳞小,黏苔碎石圆。”

“吹浪”可能指风吹动的浪涛,游鳞小则形容水中的鱼很小,可能是在描绘微小的生命活动。“黏苔”可能指附着在石头上的青苔,“碎石圆”可能指石块边缘圆润,或者地面有零碎的石头。

第四句:“会将腰下组,换取钓鱼船。”

这句的意思可能是在说准备用腰下的东西(可能是钱财或物品)去换取一条钓鱼船,表达了一种想要脱离尘世、追求闲适生活的愿望。

综合来看,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如微风、涟漪、绿荫、倒影、游鳞、青苔等,同时表达了作者可能想要过简朴、闲适生活的情感。可能作者是宋朝的文学家,因为宋朝文人常在诗中描写自然和表达隐逸之情。例如,苏轼或王安石这样的诗人,可能在这样的吟游中创作。

接下来,需要考虑诗中提到的元素是否符合宋朝的自然观和隐逸文化。比如“钓鱼船”可能象征隐居或简朴生活,“黏苔碎石圆”描绘了自然的细节,这与宋朝文人的细腻观察相符。此外,“会将腰下组,换取钓鱼船”可能暗示作者有经济上的考虑,或者想要放弃纷繁尘世,归隐山林。

可能的创作场合是某次春游或在自然环境中闲适的时光,作者可能在水边散步,观察自然景色,然后产生归隐的想法。或者是在一个热闹的都市中,渴望宁静的生活,从而写下这首诗。

还要考虑作者的背景,如果是士大夫,可能在仕途不如意时选择归隐;如果是隐士,可能更专注于自然和田园生活。此外,诗中的“腰下组”可能指钱袋或财物,暗示作者有经济基础可以追求这种生活方式。

可能的诗人是苏轼,因为他喜欢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如《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者王安石,虽然他更专注于改革,但在诗中也有类似的自然描写。或者可能是其他宋朝文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但根据诗句的风格,更接近苏轼。

最后,需要确保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背景,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比如,指出作者可能在一个春日的水域边,看到自然景色后,表达想要过简朴生活的愿望,可能是在仕途之外寻找心灵的宁静。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水边的闲适景象,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人可能身处江南水乡,正值三月春暖花开时节,漫步于曲水岸边。眼前的绿荫与倒影交织,微风拂动水面泛起细密的涟漪,游鱼在波光中若隐若现,青苔附着在圆润的碎石上,这些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后两句“会将腰下组,换取钓鱼船”暗示作者或许厌倦了尘世纷扰,萌生了归隐山林、泛舟垂钓的念头。这种情怀常见于宋代士大夫的诗词中,他们常在仕途失意或名利淡泊时,借山水寄托高洁志向。若以苏轼为例,他一生酷爱江河湖海,常以渔樵为喻表达超然物外的心境,诗中“钓鱼船”或是其心中理想归宿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碕岸隳萦带,微风起细涟。绿阴三月后,倒影乱峰前。吹浪游鳞小,黏苔碎石圆。会将腰下组,换取钓鱼船。

下载文档
已下载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