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驾幸三会寺应制_上官昭容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AI注解:

###逐句翻译

和尚们讲经的地方,大臣们刻下字留存。旧的高台老人们认识,残缺的竹简圣明的皇帝在寻求。皇帝停留此处缅怀千古,敞开胸怀眺望九州大地。四周的山峦沿着边塞合围,两条河水夹着城池流淌。陪着瞻仰皇帝的墨迹,和皇帝一起饮酒应酬。太平盛世词藻兴盛,长久地希望记载宏大的美好。

###词句鉴赏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这句对仗工整。“四山”对“二水”,“缘塞合”对“夹城流”。通过对山水环绕城池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合”和“流”这两个动词,让静态的山水有了动态感,仿佛能看到山峦紧紧围绕着边塞,河水欢快地夹着城池流淌,传达出一种雄浑的气势,很是动人。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陪瞻仰”和“接献酬”写出了一种恭敬且融洽的氛围。陪着瞻仰皇帝的笔墨,和皇帝一起饮酒互动,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情境和情感,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在特定场合下的氛围和情感交流。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直接表达了对太平盛世词藻繁荣的赞美,以及希望长久记载这宏大美好(鸿休)的愿望。简单直白却情感真挚,让人体会到对盛世的歌颂和对美好延续的期盼。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共有八句,每句四字或五字的结构。第一句"释子谈经处",可能指的是佛教徒讲经的地方,"轩臣刻字留"中的轩臣可能指文职官员,刻字可能是在石碑或墙壁上刻写文字,留下痕迹。第三句"故台遗老识",可能指过去的台阁或建筑,老者能识别其历史。第四句"残简圣皇求",可能指残破的简牍被圣皇(皇帝)所求。接下来的几句"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驻跸指皇帝停留的地方,开襟可能指展开衣襟,象征胸怀宽广,望九州表达对国家疆域的关注。"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描绘地理环境,四山环绕关口,两水夹着城池。"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中的宸翰指帝王的手书,天杯可能是指宫廷的酒器,献酬是宴会时的敬酒仪式。最后两句"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太平时期词藻兴盛,长久希望记录下大好的时光。

接下来,我需要根据这些意象推测作者的背景。首先,诗中出现了多个与帝王相关的词汇,如"圣皇""宸翰""天杯",这可能暗示作者生活在君主专制的朝代,可能有过与帝王接触的经历,或者是在朝廷中任职。此外,提到"释子""轩臣",可能涉及宗教和文官体系,说明作者可能对文化、宗教有一定了解,或者有参与相关事务的可能。

再看地理描述,"四山""二水"可能暗示作者有实地考察的经历,或者是在边塞地区任职,关注自然地理与国家防御的关系。诗中的"驻跸""开襟"等词,可能描绘了皇帝巡视或检阅的情景,作者可能是一位宫廷官员,负责记录或描述皇帝的活动。

另外,"太平词藻盛"表明作者可能生活在相对安定的时期,注重文学修养,同时希望国家继续太平。这可能指向作者希望与国家共同繁荣,或者有劝谏君主维持盛世的愿望。最后"长愿纪鸿休"中的"鸿休"可能指大的功绩或祥瑞,作者可能表达了对盛世持续的期望,同时也有对历史的回顾,比如"故台遗老"可能暗示作者关注历史遗迹,有文化传承的情怀

综合这些分析,作者可能是一位在朝廷中担任文官的士人,参与典籍整理或历史记录的工作,有佛教信仰或接触过佛教文化。同时,作者可能经历了国家的安定时期,强调文学和文化的繁荣,期望国家继续昌盛,保持和平。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朝代特定的线索,或者是否有其他文学手法需要注意,比如对仗、用典等。例如,"四山缘塞合"和"二水夹城流"形成对仗,可能说明作者善于运用修辞,可能有一定的文学造诣。整体来看,作者的经历可能与朝廷、地方治理、文化传承有关,职业可能为翰林院官员、地方行政人员或史官。这些线索可以帮助进一步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帝王巡游、文化传承和盛世景象,可推测作者的生活背景与朝廷、文化有一定关联。首先,诗中提到"释子谈经""轩臣刻字",暗示作者可能熟悉佛教文化或文官制度,也可能有参与典籍整理的经历。其次,"驻跸""开襟""望九州"等词显示作者可能曾在朝廷中侍奉皇帝,或参与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再次,"故台遗老""残简圣皇"等内容表明作者对历史具有浓厚兴趣,或许从事史官或文化研究工作。最后,"太平词藻盛"反映出作者所处时代相对安定,可能活跃于文人集团,善于使用典雅的文学语言。综合来看,作者可能是宋代或明清时期一位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士大夫,服务于朝廷文教机构,经历过盛世时的繁荣景象。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宸翰...

下载文档
已下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