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①_孟浩然

谓余独迷方,逢子亦在野。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②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

密筱夹路傍,清泉流舍下。③

上人亦何闻,尘念俱已舍。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④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

依止此山门,谁能效丘也。⑤

AI注解:

接下来是逐句翻译。用户要求用现代白话文,口语化,避免生硬。我需要确保每句翻译准确传达原意,同时保持自然流畅。比如第一句“谓余独迷方,逢子亦在野。”这里“迷方”可能指迷失方向或痴迷某种学说,“逢子”指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句的对比和和谐感。

然后是词句鉴赏,要找出3-5个亮点,分析表达技巧和情感。我需要先通读全诗,找出最精妙的句子或词语。比如“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这里用了对比和拟人,描绘自然环境的险峻,同时反映内心的波动。再比如“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可能涉及佛教教义,需要解释清楚。

还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如果必须用,要立刻举例说明。比如“四禅”可能需要简单解释,但用户要求只围绕诗词本身,所以可能不需要深入,只需点出这是佛教术语即可。

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求:翻译口语化,鉴赏聚焦3-5个亮点,不用背景或作者信息。确保不加入无关内容,只分析诗本身。

现在开始逐句翻译。第一句“谓余独迷方”可以译为“大家说我太痴迷”,第二句“逢子亦在野”译为“遇到你也在山野”。保持口语化,比如“小溪劣容舟”可以翻译为“小溪太窄连船都容不下”,用“连船都容不下”更自然。

鉴赏部分,先找结构上的亮点。比如第三、四句的“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对比自然环境的险峻,与隐居的宁静形成对比,突出主题。再比如“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用佛教概念表达对世俗的否定,需要解释清楚。

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对仗和用词,比如“密筱夹路傍”中的“密筱”指茂密的竹子,“夹路傍”形成对仗,增强画面感。翻译时要保留这种结构感,同时用现代语言表达。

最后检查是否符合所有要求:翻译口语化,鉴赏3-5个点,避免术语或解释术语,不涉及作者背景。确保没有使用Markdown格式,用自然的口语表达。

1.逐句翻译:

大家说我太痴迷

遇到你也在山野

结交朋友爱松柏

求教总往兰若寺

小溪太窄连船都容不下

怪石老是把马惊

居住地最是幽静

同住的都是静默的人

竹子密密地夹在路边

清泉哗哗流过小院

2.词句鉴赏:

①「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

这两句用对比手法展现隐居地的险峻:前句用"劣容"形容溪流狭窄,后句用"屡惊"表现山石嶙峋。动词"劣"和"惊"拟人化自然景物,既突出环境的艰难,又暗示主人公与自然的默契。这种刚柔并济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隐士在险境中自得其乐的从容。

②「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前句借佛教"四禅定"暗喻心灵超脱,后句用"虚假"反衬修行后的澄明。数字"四"与"一切"形成数量对比,佛教术语用通俗的"真如"解释,既保持禅意又避免晦涩。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把修行境界浓缩成十四字,极具说服力。

③「密筱夹路傍,清泉流舍下」——

"密筱"与"清泉"构成视觉听觉双重画面:茂密竹子形成天然屏障,清泉声与竹影摇曳相映成趣。动词"夹"和"流"让静态景物产生动态美,"傍"与"下"的方位词呼应,营造出山水环绕的隐逸空间。这种白描手法比直接写景更耐人寻味。

④「依止此山门,谁能效丘也」——

"依止"二字精准点出隐居主题,既指物理上的山门栖身,更暗含精神上的皈依。尾句化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用"效丘也"形成反问,既表达对隐逸生活的自信,又暗含对世俗功名的否定。数字"一"与"五"的对比(前文"四禅"与"一切")在此处形成回环呼应。

(注:标号②③④为鉴赏重点,①为环境铺垫句。整体通过自然险峻与心境宁静的对比,展现修行者"虽处尘寰,心游物外"的境界,语言质朴却充满禅机。)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在一次出游途中创作此诗。当时,作者身处野外,偶然遇到一位友人。两人或许都远离城市喧嚣,在山野之中相遇,引发感慨。作者与友人交谈,友人以松柏自比表达结交之意,又向作者介绍佛法,谈及附近的寺庙。他们沿着山间小路前行,道路狭窄,小溪勉强能容小舟,怪石嶙峋,多次惊吓到马匹。作者来到友人居住之地,发现这里极为幽静,居住的多是淡泊宁静之人。周边翠竹夹道,清泉从屋舍下流过。友人向作者讲述自己听闻佛法后,已舍弃尘世杂念,领悟到一切皆为虚幻。作者听后,心生向往,希望能得到佛法的滋润,如沐惠风,愿意在此处的山门停留修行,不再像古代那些隐士一样四处漂泊。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谓余独迷方,逢子亦在野。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②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密...

下载文档
已下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