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_孟浩然

秋入诗人兴,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旅泊,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海去,谁不羡鸿飞?

AI注解:

第一句:“秋入诗人兴,巴歌和者稀。”这里“秋入”可能是指秋天到了,激发了诗人的兴趣。巴歌可能指的是巴地的民歌,和者稀说明没有多少人能和唱,表达一种孤寂感。翻译时要口语化,比如“秋天一来,诗人的灵感就来了,但巴地的民歌啊,能跟着和唱的人可不多。”

第二句:“泛湖同旅泊,吟会是思归。”泛湖一起旅行,吟诗聚会,表达思念归家。翻译时可以简化为“一起划船湖上玩,诗社聚会聊思念,总想着要回家去。”

第三句:“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白简可能指竹简,古代用来写公文,推荐可能没有实际效果。沧洲指隐居的地方,拂衣表示已经离开。这里可能表达对官职的厌倦,选择归隐。翻译成“白纸公文只会被批‘推荐’,但隐居的沧洲早让我想甩开官袍了。”

第四句:“杳冥云海去,谁不羡鸿飞?”云海杳冥,鸿雁远飞,羡慕自由。翻译为“云雾海天一去无踪,有谁不羡慕大雁展翅飞走呢?”

接下来是词句鉴赏。需要找出3-5个亮点。第一句的“巴歌和者稀”用对比突出孤独,第二句的“思归”直接点出情感,第三句的“白简徒推荐”用具体物品表达厌倦,第四句的“鸿飞”比喻自由。可能选第三句和第四句的亮点,分析比喻和用典,以及情感表达。

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比如用例子解释“对仗”。比如“泛湖”对“吟会”,“同旅泊”对“思归”。这样更易懂。同时,检查翻译是否口语化,有没有生硬的地方。最后确保不涉及作者背景,只围绕诗词本身。

【逐句翻译】

秋天一来,诗人的灵感就来了,但巴地的民歌啊,能跟着和唱的人可不多。(首句用季节触发创作,通过"和者稀"暗示知音难觅)

咱们一起划船湖上玩,诗社聚会聊思念,总想着要回家去。(次句场景感强,"吟会"对应"思归"的因果链)

白纸公文只会被批"推荐",但隐居的沧洲早让我想甩开官袍了。(第三句用具体意象表达厌倦,白简指公文,沧洲代指归隐之地)

云雾海天一去无踪,有谁不羡慕大雁展翅飞走呢?(末句以鸿飞作结,用空间意象强化自由向往)

【词句鉴赏】

1."白简徒推荐"(第三句)

白简是古代公文竹简,诗人用"徒推荐"三字道出职场虚浮。就像现在领导口头表扬"很优秀",但永远不涨薪。这个意象把抽象的官场疲惫转化为具象的竹简画面,比直接说"官职没意思"生动百倍。

2."鸿飞"(末句)

鸿雁在古诗里是自由和高洁的象征,比如"大雁南飞"常指人生际遇。诗人用"鸿飞"替代"我要飞",既保留传统意象又避免直白,像在说:"你看那大雁往云海深处飞,谁不想像它们一样?"这种借喻手法让画面充满诗意想象。

3."秋入诗人兴"(首句)

用季节拟人化表达创作冲动,就像现在说"春天来了灵感就来了"。但特别之处在于"秋入"——秋天本有萧瑟之意,却反衬出诗人对创作的执着,类似"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笔法。

4."和者稀"(首句)

巴歌是当地传统民谣,"和者稀"既说明知音难觅,又暗含"无人能真正理解我的创作"。比如现在说"这个音乐很难跟唱",表面是技术问题,实则表达孤独感。

【技巧解析】

-对仗结构:"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中,公文与隐居、徒劳与决然形成工整对比,类似说"工作没意义,我要辞职"的平实表达

-时空折叠:从"秋入"到"云海",时间跨度从秋天到云雾消散,空间从湖畔到海天,用极简文字构建宏大意境

-感官通感:"秋"是视觉(落叶)"兴"是听觉(创作声)"稀"是触觉(空荡感),形成多维体验

【为何动人】

这些句子像在和朋友聊天:"你看这秋天,我灵感一来就写诗,但本地歌谣没人能接唱..."用生活化的场景带出对自由与知音的渴望,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说"加班到头秃,但周末想回老家",把沉重情感包裹在日常口语里,反而更打动人心。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处于这样的创作背景:秋天时节,秋景引发了诗人的兴致。或许诗人身处异乡,与旅伴一同在湖边停泊。当时可能有吟诗聚会,大家触景生情,都萌生思归之意。从“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能看出,诗人可能曾有被人举荐入仕的机会,但他已决定放弃官场,选择归隐。他向往像鸟儿一样自由,飞向杳冥云海,远离尘世,所以才发出“谁不羡鸿飞”的感慨,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由生活向往与对官场的疏离。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秋入诗人兴,巴歌和者稀。泛湖同旅泊,吟会是思归。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杳冥云海去,谁不羡鸿飞?

下载文档
已下载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