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无事谏,岂是隐明君。每值离丹陛,多陪宴白云。
门连萧洞僻,地与曲江分。满院皆柽竹,期栖鸾鹤群。
###逐句翻译
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没有什么需要进谏的事情,这哪里是在隐瞒君主呢。每次离开宫殿(丹陛是宫殿的台阶,这里指代宫殿),大多是陪着(皇帝)在白云般的美景中宴饮。家门连着清幽偏僻的萧洞(萧洞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方),所处之地与曲江分开。满院子都是柽竹(一种竹子),期望能栖息着鸾鹤之类的仙鸟(鸾鹤常被视为仙鸟,代表一种超凡的境界)。
###词句鉴赏
-**“门连萧洞僻,地与曲江分”**:这两句对仗工整。“门连”对“地与”,“萧洞僻”对“曲江分”。通过描写居住环境的偏僻幽静(萧洞僻体现了环境的清幽少人)和与热闹的曲江分开,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宁静的氛围,传达出一种对宁静、清幽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就好像我们说“我家挨着公园很安静,和吵闹的商业街离得远”,简单的对比,就把环境特点和情感表达出来了。
-**“满院皆柽竹,期栖鸾鹤群”**:“满院”强调柽竹之多,给人一种满眼皆是竹子的画面感。“期栖鸾鹤群”运用了想象(可以理解为一种期待的想法),期望有鸾鹤栖息,把院子想象成一个超凡脱俗、如同仙境般的地方,表达了对高雅、超凡生活境界的向往。就像我们希望自己的院子里有凤凰之类的神鸟来,让院子更有仙气。
1.明时无事谏,岂是隐明君。
2.每值离丹陛,多陪宴白云。
3.门连萧洞僻,地与曲江分。
4.满院皆柽竹,期栖鸾鹤群。
首先,分析每句的关键词和意象。第一句提到“明时”和“谏”,可能暗示作者生活在清明的时代,或者有进谏的意图。但“岂是隐明君”似乎在质疑,是否真的有隐居的明君?这里可能有矛盾,或者作者在表达对时局的看法,认为即使在清明时期,也需要进谏,而隐居的君主可能不作为。
第二句“每值离丹陛,多陪宴白云”中的“丹陛”指的是宫殿的台阶,可能象征朝廷或君主。而“宴白云”可能指在白云中宴饮,带有隐逸或超脱的意味。这里可能表达作者在朝廷之外,或者在隐居时与朋友聚会,享受闲适生活。
第三句“门连萧洞僻,地与曲江分”中的“萧洞”可能指幽静的洞府,而“曲江”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可能暗示作者所在的环境与曲江有联系,或者是在描述一个隐居的居所。这里可能有地理位置的描述,或者象征作者远离尘嚣,选择隐居。
第四句“满院皆柽竹,期栖鸾鹤群”中的“柽竹”是耐旱的植物,可能象征坚韧或独特。而“鸾鹤”是传说中的神鸟,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志士或隐士。作者可能在表达自己希望像鸾鹤一样高洁,栖息在这样的环境中。
接下来,考虑作者可能的朝代和身份。诗中提到的“丹陛”、“曲江”等词汇常见于唐代诗文中,尤其是与宫廷相关的场景。而“隐明君”可能指隐居的君主,但“明时”可能指明君统治的时代。因此,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者有类似的朝代背景。
此外,诗中的意象如隐居、鸾鹤、柽竹等,可能暗示作者有隐逸的倾向,或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可能作者是士大夫阶层,有政治抱负但未被采纳,于是选择隐居,或者是在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需要进一步考虑作者可能的生平经历。例如,是否曾仕途不顺,转而隐居?或者是否在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后,对朝廷产生失望,转而追求隐逸生活?诗中提到的“离丹陛”可能指离开朝廷,而“陪宴白云”则可能是在隐居地与朋友聚会,享受自然。
另外,注意诗的结构和押韵。四句诗可能属于绝句,押韵可能在第二句和第四句。需要确认是否符合古诗的格律,但用户可能更关注创作背景而非格律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可能是一位唐代的士大夫,曾在朝廷任职,但因某种原因(如政治斗争、理想无法实现)选择隐居。诗中表达了对明君的期待,同时又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高洁,可能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求只思考背景,不回答其他问题,因此要避免涉及诗歌的文学手法或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除非它们与创作背景相关。同时,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生僻字和复杂词汇。
可能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在朝廷中未能实现抱负,转而隐居,希望找到真正的明君或理想社会。诗中通过描绘与隐居相关的自然景象和象征,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提到“曲江”可能暗示作者曾与曲江相关的文人交往,或者在曲江附近居住,这可能与他的仕途经历有关。
最后,总结这些点,形成连贯的创作背景分析,确保符合用户的要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大夫在朝廷与隐居之间的矛盾心理,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诗中“明时无事谏”一句可推测,作者所处的时代相对清明,但作为有责任感的文人,仍渴望进谏以匡扶社稷。然而“岂是隐明君”则流露出对现实的质疑——若君主真为明君,为何要隐居?这暗示作者可能身处政治腐败或君主昏庸的环境,内心充满无奈与惆怅。
“离丹陛”“陪宴白云”等意象展现出作者的仕途经历:他曾出入宫廷(丹陛为宫殿台阶),但最终选择离开,隐居于自然之中(白云象征超脱)。诗中“门连萧洞僻,地与曲江分”进一步说明其隐居地的幽静与独特,可能与曲江(唐代著名皇家园林)有所关联,暗示作者曾与文人雅士交往,或因政治原因避居此地。
“满院皆柽竹,期栖鸾鹤群”则体现了作者的隐逸理想。柽竹耐旱坚韧,象征其不屈的品格;鸾鹤为祥瑞之鸟,代表高洁志向。他渴望栖居于这样的环境,与鸾鹤为伴,暗含对清高人格的向往,也折射出对现实政治的疏离感。整体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仕途受挫的文人,既不愿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又对朝廷失望,最终选择隐居,通过自然与象征表达内心的坚守与寄托。
明时无事谏,岂是隐明君。每值离丹陛,多陪宴白云。门连萧洞僻,地与曲江分。满院皆柽竹,期栖鸾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