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山临晚日,海路信归桡。树灭浑无岸,风生只有潮。
岁穷程未尽,天末国仍遥。已入闽王梦,香花境外邀。
###逐句翻译
-“家山临晚日,海路信归桡。”:家乡的山峦沐浴在傍晚的阳光里,在海上的归途中,只能听凭船桨(带着自己前行)。
-“树灭浑无岸,风生只有潮。”:树木消失了,好像完全看不到岸边,风一刮起来,就只有潮水(的声音和景象)。
-“岁穷程未尽,天末国仍遥。”:一年将尽,可路程还没走完,在天之尽头,那地方(可能是指要去的闽地)仍然很遥远。
-“已入闽王梦,香花境外邀。”:(自己)已经进入闽王的梦境之中,(仿佛)在那境外(闽地)有香花在邀请(自己)。
###词句鉴赏
-**“信”字**:“海路信归桡”中的“信”字很精妙。它有一种听之任之、随顺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在海上归家,没有太多的掌控感,只能随着船桨(也就是船)的方向走,把那种在归途中的那种有点无奈又有点听天由命的心境传达出来了。
-**“树灭浑无岸,风生只有潮”**:这两句对仗工整。“树灭”对“风生”,“浑无岸”对“只有潮”。从视觉(树灭、无岸)和听觉(风生、潮声)两个角度描写海上的景象,让读者好像身临其境。树消失了,岸也看不到,只有潮声,那种在海上漂泊的迷茫、孤寂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很生动。
-**“岁穷程未尽,天末国仍遥”**:“岁穷”点明时间是一年将尽,“程未尽”“国仍遥”强调路程和目的地的遥远。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对比,突出了诗人那种归乡或前行途中的急切与无奈交织的情感。一年快完了,可还没到,让人感觉时间不等人,路程又艰难,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旅途艰辛等类似经历的共鸣。
第三句“树灭浑无岸”中的“树灭”可能指树木被风吹倒或消失,导致看不到岸边,这可能描绘一种迷茫或无助的感觉,或者是在描述一个没有明显界限的自然景象。第四句“风生只有潮”则进一步强调了风和潮汐的动态,可能暗示作者在海边,或者在经历某种动荡的时期。
接下来的两句“岁穷程未尽”和“天末国仍遥”中的“岁穷”可能指年末,暗示时间的流逝或临近某个重要时刻,而“程未尽”可能表示旅途未完成,或者计划尚未达成。“天末国仍遥”可能指远方的国家或故乡依然遥远,可能有离乡背井、远赴他国的情节。
最后一句“已入闽王梦,香花境外邀”中的“闽王”显然是指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君主,这可能意味着作者与福建地区有联系,或者是在历史事件中涉及到闽国的兴衰。而“香花境外邀”可能带有宗教或神话色彩,比如香花可能指佛教中的香花供养,或者某种象征性的意象,暗示作者可能在创作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或者是在描绘一个超脱尘世的场景。
结合这些分析,作者可能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尤其是与福建地区有关联。闽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短暂的政权,存在时间较短,可能作者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或变迁。同时,诗中提到的“香花”可能与佛教有关,所以作者可能有宗教信仰,或者在创作时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
此外,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海路、潮汐、树木等,可能作者有亲身体验,比如在海边生活或旅行,或者是在创作时想象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同时,诗中的“梦”字可能暗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可能是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或者个人的漂泊无依。
考虑到这些因素,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特别是福建地区,可能是一位有政治抱负或对国家兴衰有感慨的文人。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描绘,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处境。同时,宗教元素的出现可能表明作者在寻求精神寄托,或者是在创作时融入了佛教思想,以表达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需要进一步确认的是“闽王”是否指具体的某位历史人物,比如闽国的开国君主王审知,但诗中的“已入闽王梦”可能更倾向于比喻,而非直接指代。另外,“香花境外邀”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但结合整体,可能是在描绘一种超脱或宗教的场景,或者是在表达对远方的向往。
总结起来,作者可能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与福建地区有联系,可能是一位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文人,同时可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创作出这首既有现实描绘又有理想寄托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海边眺望时的所见所感,结合诗中意象和历史背景,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如下:
**1.时代背景:五代十国时期**
诗中提到"闽王",暗示作者与福建地区(闽国)有密切关联。闽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东南的政权,其兴衰与动荡的时代背景相呼应。"岁穷程未尽"可能暗指作者在动荡年代中仍坚持理想或未完成使命,"天末国仍遥"则展现了对远方国家的遥望,可能与战乱导致的离散有关。
**2.个人经历:漂泊与思乡**
"家山临晚日"与"海路信归桡"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静谧的家乡山景,后者是动荡的海路归途,暗示作者可能因战乱或仕途被迫离开故土,常年漂泊在外。"树灭浑无岸"与"风生只有潮"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海上航行时的孤独与迷茫,可能经历过海上漂泊的艰辛。
**3.心理状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已入闽王梦"暗示作者可能对闽国的现状感到失望,或寄托了对理想政权的期待。"香花境外邀"则展现了作者对超脱现实的向往,可能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希望通过香花供养等宗教仪式寻求心灵慰藉,或表达对和平盛世的期盼。
**4.创作场景:黄昏时分的海边**
全诗营造出黄昏时分的海边氛围,"晚日"与"潮"的意象共同构成一幅动态的自然画卷。作者可能在某个黄昏时分,站在海边眺望远方,触发了对家国命运的思考,进而创作出这首诗。这种场景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创作中,用以寄托情感。
**5.文化背景:佛教与政治的交织**
"香花"一词常见于佛教文化,如香花供养,暗示作者可能在创作时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同时,"闽王"的出现也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作者可能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或在动荡中寻求精神寄托。
综上,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与福建地区有联系的文人。他或许经历了战乱导致的漂泊,常在海边眺望,既感慨家国命运的变迁,又寄托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同时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创作出这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诗作。
家山临晚日,海路信归桡。树灭浑无岸,风生只有潮。岁穷程未尽,天末国仍遥。已入闽王梦,香花境外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