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系乐府十二首 其一 思太古_元结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AI注解:

###逐句翻译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在东南方向三千里远的地方,沅水和湘水就如同太湖一般(广阔)。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湖旁边的山谷很深,那里住着的人大多好像很愚笨。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把婴孩放在树顶,靠近水边去捕捉鷠鱼和鲈鱼。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他们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和鸟兽一样,身心又有什么拘束呢。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我走遍了天下九州,这样的风气都已经没有了。(我)感叹圣贤的教化,不知不觉长久地徘徊(思考)。

###词句鉴赏

-**“婴孩寄树颠”**:这句很精妙。“寄”字用得好,把婴孩放在树顶,这在我们平常的认知里是很奇特的行为。它展现出一种原始、质朴且大胆的生活场景,让我们仿佛看到当地独特的育儿方式,有一种野性的生命力。

-**“所欢同鸟兽”**:“同”字生动。将当地人与鸟兽作比,不是说他们真的像鸟兽,而是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喜好很接近自然,没有受到太多所谓“文明”的束缚,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纯真生活的向往之情。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吁嗟”这个感叹词,很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感慨。诗人看到当地独特的风气,再对比其他地方,对圣贤教化有了思考,“踌蹰”体现出他内心的纠结和思索,让读者能感受到他复杂的情感。整首诗通过对当地独特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和其他地方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对原始、自然生活的别样情怀,很是动人。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第二句“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这里提到山谷深,有人多似愚,可能是在描述当地环境险峻,人们生活简朴,甚至有些愚昧。第三句“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婴孩寄树颠,可能是指孩子被放在树上,或者在树顶生活,就水捕鷠鲈,这里鷠鲈是一种鱼,可能是在描述捕鱼的场景,但“就水”可能是指靠近水边,或者利用水的资源。

第四句“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这里作者说自己走遍九州,却发现这种风俗已经没有了,感叹圣贤的教导,感到犹豫不决。可能作者在表达对某种传统或习俗消失的惋惜,同时对圣贤教诲的反思。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这些诗句的可能出处。可能不是常见的古诗,所以需要推测作者身份。从内容来看,可能涉及地理、民俗,以及对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作者可能是一位关注社会变迁的文人,或者有实地考察的经历。

然后,分析创作背景。比如,作者可能是在游历过程中,观察到某些地区的独特风俗,比如沅湘地区可能有特定的捕鱼方式或生活方式,但后来这些风俗被改变或消失,导致作者感到失落。同时,作者可能在思考圣贤的教导是否仍然适用,或者对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有批评。

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地理错误,比如沅湘是湖南的两条江,而太湖在江苏,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在创作时有地理知识的混淆,或者有意为之,用来表达某种比喻。例如,可能将沅湘比作太湖,暗示某种理想化的环境,但实际不存在,从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另外,诗中提到的“婴孩寄树颠”可能是一种夸张的描写,用来表现当地生活的艰难或独特,比如可能在山区,孩子们需要在树上生活,或者有某种生存方式。而“就水捕鷠鲈”则可能描绘人们依赖自然,从事捕鱼活动,但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已经改变。

最后,结合这些分析,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某个历史时期,比如唐朝或宋朝,因为这些时期的文人常有游历和写诗的习惯。作者可能对社会变迁、文化流失有深刻感受,通过诗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反思。同时,可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圣贤教诲有质疑,或者在寻找新的社会价值观。

需要确保分析过程清晰,用词简单,避免复杂术语,让用户容易理解。同时,指出可能的地理错误,并解释其可能的象征意义。还要联系到作者的可能身份和时代背景,说明其创作动机和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特定地域风俗与人文风貌的观察与思考。从内容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关注民生的文人,游历途中接触到南方山区的独特生活场景。诗中"沅湘"指湖南的两条江,"太湖"为江苏湖泊,此地理错位或暗示作者对理想化自然生活的向往,或反映当时交通不畅导致的地域认知局限。

"婴孩寄树颠"的意象暗示当地可能有特殊育儿习俗,或是山民居无定所的生存状态;"捕鷠鲈"则展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捕鱼场景与鸟兽为伍的描写,体现作者对原始生活方式的认同。而"吾行遍九州"表明作者有广泛游历经历,发现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俗已逐渐消失,引发对传统价值的思考。

诗中流露出对圣贤教诲的困惑,"久踌蹰"的神态暗示作者在传统礼教与现实观察间产生矛盾思考。这种创作背景可能与中唐时期社会变革有关,士人阶层开始反思儒家教条与民间真实生活的脱节。作者或许出身书香门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理想现实差距,从而产生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质疑。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吾行...

下载文档
已下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