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居三署,终年尾百僚。(见《定命录》)。
移石几回敲废印,开箱何处送新图。(《春明退朝录》)。
唯应四仲祭,使者暂悲嗟。(《宫人斜》)。
偶逢蒲家郎,乃是葛仙客。行常乘青竹,饥即煮白石。
腰间嫌大组,心内保尺宅。我愿从之游,深卜炼上液。
(见《锦绣万花谷》)。
###逐句翻译
-“何日居三署,终年尾百僚。”
什么时候能在三署任职呢,一年到头都在百官之后(处于低微的位置)。
-“移石几回敲废印,开箱何处送新图。”
几次移动石头去敲那作废的印信,打开箱子又不知道把新的图册送到哪里去。
-“唯应四仲祭,使者暂悲嗟。”
只在四季的第二个月祭祀,使者(大概是负责祭祀的人)暂时发出悲叹。
-“偶逢蒲家郎,乃是葛仙客。行常乘青竹,饥即煮白石。”
偶然遇到蒲家的郎官,原来是葛仙客那样的人(葛仙客是传说中的仙人,这里形容蒲家郎有仙风道骨)。出行常常骑着青竹,饥饿了就煮白石吃(这是一种很有仙气的生活方式,现实中不可能,是一种夸张想象)。
-“腰间嫌大组,心内保尺宅。我愿从之游,深卜炼上液。”
腰间嫌弃那大大的印绶(象征着世俗的官职),心里守护着内心的一方天地(“尺宅”可以理解为内心的精神世界)。我愿意跟他一起游玩,深入地寻求修炼那上等的仙液(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修仙的愿望)。
###词句鉴赏
-**“行常乘青竹,饥即煮白石”**:这两句很精妙,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现实中不可能乘青竹、煮白石,但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把蒲家郎(或者说所描绘的那种仙人形象)的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好像我们想象神仙腾云驾雾一样,这里的“乘青竹”“煮白石”让我们一下子觉得这个人不是凡人,有一种很浪漫、很奇幻的感觉,传达出对那种自由、超凡生活的向往之情,很动人,因为它打破了我们日常的认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腰间嫌大组,心内保尺宅”**:“嫌”和“保”这两个字用得好。“嫌”表现出对世俗官职(腰间的大组象征官职)的厌恶、嫌弃,“保”体现出对内心精神世界(尺宅)的坚守。通过这两个字的对比,突出了一种不慕世俗、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富足的情感。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人不喜欢名利,只喜欢自己内心的小世界,这里用很简洁的字就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了,很能引起那些向往精神超脱的人的共鸣。
接下来是第二句:“移石几回敲废印,开箱何处送新图。”出自《春明退朝录》。这里提到“移石”和“敲废印”,可能指处理文件或印章的繁琐工作,而“开箱送新图”可能涉及整理或传递新的文书。这可能暗示作者在官场中负责文书工作,或者对官场中的事务感到厌倦,想要寻求新的出路。《春明退朝录》可能是一本记录官场日常或历史的笔记,因此作者可能是一位官员或文人,记录自己的见闻。
第三句:“唯应四仲祭,使者暂悲嗟。”出自《宫人斜》。四仲祭可能指四季的祭祀活动,而“使者暂悲嗟”可能指使者在祭祀时感到悲伤。这可能与古代的祭祀制度有关,或者作者在描述某个特定的节日场景,表达对逝去人物的哀思。《宫人斜》可能涉及宫廷或历史故事,因此作者可能与宫廷有关,或者是一位关注历史事件的文人。
接下来的几句:“偶逢蒲家郎,乃是葛仙客。行常乘青竹,饥即煮白石。”出自《锦绣万花谷》。这里提到“蒲家郎”和“葛仙客”,可能指人物名字或称号,而“乘青竹”和“煮白石”则带有隐逸或超脱的意味。这可能暗示作者在寻求隐居生活,或者对现实不满,向往仙道。《锦绣万花谷》可能是一本收集各种事物的书籍,所以作者可能是一位喜欢收集或记录不同事物的文人,或者是在创作时融入了多种元素。
最后两句:“腰间嫌大组,心内保尺宅。我愿从之游,深卜炼上液。”这里“大组”可能指官印或官职,“尺宅”可能指简陋的居所,而“炼上液”可能涉及炼丹或修炼,暗示作者追求长生或隐逸。这可能表明作者对仕途感到厌倦,转而追求道家的修炼或隐居生活。
综合这些诗句,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在唐代或宋代的文人,经历了官场的起伏,对现实有所不满,转而寻求隐逸或仙道。可能涉及对仕途的无奈、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需要进一步确认这些诗句的具体出处和历史背景,但根据现有信息,可以推测作者可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擅长诗词创作,同时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批判。
根据您提供的诗句,可以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在唐代或宋代的文人,其创作背景可能与以下情况相关:
1.**仕途经历与思想矛盾**
诗句中提到“三署”“百僚”“大组”等词汇,暗示作者曾身居高位或长期在官场中奔波。例如“何日居三署,终年尾百僚”可能反映其对官场规则的感慨,或对仕途无望的叹息。而“腰间嫌大组”则透露出对官职束缚的厌倦,可能暗示作者经历了从仕途到隐逸的思想转变。
2.**隐逸与仙道追求**
“行常乘青竹,饥即煮白石”“深卜炼上液”等句带有浓厚的隐逸色彩,可能与道家思想相关。作者或许在仕途失意后,转向追求超脱尘世的生活,甚至隐居山林或修炼仙术,以寄托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3.**文化修养与生活观察**
诗句中出现“移石”“开箱”“四仲祭”等细节,显示出作者对生活场景的细致观察。同时,“蒲家郎”“葛仙客”等人物称呼可能源于民间传说或典籍,表明作者可能涉猎广泛,兼具文人雅趣与对民间文化的关注。
4.**历史背景与时代情绪**
若结合《定命录》《春明退朝录》等书名,推测作者可能身处唐代或宋代,这一时期文人常通过诗词表达对现实的批判或对隐逸的追求。例如唐代的“安史之乱”或宋代的官场腐败,可能促使作者对仕途产生疏离感,转而寻求精神寄托。
综上,作者可能是一位经历仕途起伏、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其诗词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境界的探索。
何日居三署,终年尾百僚。(见《定命录》)。移石几回敲废印,开箱何处送新图。(《春明退朝录》)。唯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