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补乐歌十首。大濩_元结

(《大濩》,有殷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汤救天下,
濩然得所。凡二章,章四句)
万姓苦兮,怨且哭,不有圣人兮,谁护育。
圣人生兮,天下和。万姓熙熙兮,舞且歌。

AI注解:

###逐句翻译

-“万姓苦兮,怨且哭,不有圣人兮,谁护育。”

老百姓们好苦啊,又抱怨又哭泣,要是没有圣人啊,谁来保护养育(我们)。

-“圣人生兮,天下和。万姓熙熙兮,舞且歌。”

圣人出现啦,天下太平。老百姓们和乐的样子啊,又跳舞又唱歌。

###词句鉴赏

-**“苦”“怨”“哭”**:这几个字生动地描绘出百姓生活的艰难处境,“苦”是一种长期的状态,“怨”和“哭”则是这种艰难引发的情绪表现,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百姓的悲惨,很有画面感。

-**“护育”**:这个词体现出百姓对圣人的期待,就好像孩子期待父母的呵护养育一样,简单的两个字,把百姓渴望被拯救的心情表达得很真切。

-**“熙熙”**:描绘出百姓在圣人出现后的欢乐、和乐的状态,和前面的“苦”“怨”“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圣人出现给百姓带来的巨大改变,让人能深切感受到百姓那种喜悦之情。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看诗句内容。第一句“万姓苦兮,怨且哭,不有圣人兮,谁护育。”描述了百姓的苦难,怨声载道,哭泣不止,如果没有圣人,谁来拯救他们?这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需要一位明君来治理。第二句“圣人生兮,天下和。万姓熙熙兮,舞且歌。”则描绘了圣人出现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歌舞升平。这说明诗中歌颂的是商汤的统治,他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然后,需要确定作者是谁。因为这是殷氏的乐歌,可能指的是商朝的乐官或史官,他们负责记录和创作祭祀音乐。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所以这首诗可能是为了颂扬他的功绩而创作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商汤建立商朝后,为了庆祝他的统治和国家的安定,由乐官或史官编写,用于祭祀或宫廷仪式。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两章四句,可能属于四言诗体,这在古代诗歌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颂诗。这种结构可能表明诗歌的庄重和正式,适合用于宗教或政治场合。另外,诗中使用了“濩然”这个词语,可能与商汤的治国政策或象征有关,需要进一步确认其含义。

可能存在的历史背景是商汤在推翻夏桀后,建立了商朝,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安定,百姓生活改善。因此,这首诗可能是在商汤统治时期,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和赞美而创作的。作者可能是当时的乐官,负责将这些颂扬内容编入乐曲,供祭祀或庆典使用。

需要确保没有使用生僻字,保持语言通俗。同时,只专注于创作背景,不涉及其他内容。最后,整合这些信息,形成一个连贯的分析,说明作者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人物、事件和目的。

这首《大濩》是商朝时期的乐歌,出自殷商王朝的祭祀体系。根据诗中内容,可推测其创作背景与商汤灭夏建商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创作背景分析:**

1.**时代背景**:商汤是商朝开国君主(约公元前1600年),他推翻暴虐的夏桀政权,建立新的王朝。诗中"万姓苦兮,怨且哭"暗示夏桀统治时期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而"圣人生兮,天下和"则指向商汤带来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安定。

2.**作者身份**:此诗应为商朝乐官或史官所作。商代重视祭祀礼仪,乐官负责编纂"六代之乐"(包括《大濩》),这些乐曲常用于宗庙祭祀,以歌颂祖先功绩和王朝正统性。

3.**创作目的**:此诗可能作为商代祭祀乐曲的一部分,旨在通过"万姓熙熙兮,舞且歌"的欢快场景,展现商汤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图景,强化商朝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

4.**历史语境**:商汤以"仁政"著称,诗中"护育"一词暗含其对民生的关怀。此诗或诞生于商汤灭夏后,为纪念其建立新秩序、安抚百姓的功绩,成为后世祭祀商汤的重要礼乐文本。

这首诗通过对比夏桀暴政与商汤仁政,以简洁的四言句式传递了"圣人救世"的集体记忆,反映了商代礼乐文化中"以乐载道"的特点。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大濩》,有殷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汤救天下,濩然得所。凡二章,章四句)万姓苦兮,怨且哭,不有圣人兮...

下载文档
已下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