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_黄滔

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

AI注解:

###逐句翻译

-庐阜东林寺,一直没去好好游玩过,真觉得羞愧。

-半辈子都跟着管考核官吏的人(奔波),(今天)终于有一天能面对禅僧(交流)。

-泉水在远处,带着茶去观赏;山峰很高,和伙伴们一起攀登。

-一出东林寺门就是让人迷惑的尘世之路,要仔细向僧人请教佛法(三乘:佛教用语,这里可理解为佛法)。

###词句鉴赏

-**“耻”字精妙**:“良游耻未曾”中的“耻”,把作者一直没去东林寺游玩的那种遗憾、愧疚的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就好像我们一直想去一个地方没去成,心里会觉得别扭,这个字让情感一下就真切了。

-**“随计吏”与“对禅僧”对比**:“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前半生跟着世俗的官吏(为生活等奔波),后一日面对禅僧(感受宁静的佛法氛围),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摆脱世俗、亲近佛法的向往。就像一直吃快餐,突然吃到一顿精致的美食,那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很强烈。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画面感强**:这两句描绘出了很美的画面,远处的泉水,带着茶去看;高高的山峰,和伙伴攀登。让我们能想象出那种悠然、惬意又有探索乐趣的场景,很有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情感升华**:出了门就是尘世的迷惑之路,所以要仔细问佛法。把游玩东林寺和对人生、精神追求联系起来,让整首诗的情感有了深度,不只是游玩的记录,更有对人生方向等的思考。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不只是看风景,还从中学到了一些人生道理一样。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的第一句是“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这里提到庐阜和东林寺,庐阜应该是指庐山,而东林寺是庐山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江西九江。所以作者可能是在庐山游览时写下的诗,尤其是东林寺这个地点。第二句“良游耻未曾”中的“耻未曾”可能有误,或者需要进一步确认。可能的正确用字可能是“耻未曾”或者“未尝耻”,但结合上下文,这里可能表达的是作者感到惭愧,从未有过这样的美好游览经历,或者可能是指“耻未曾”表示从未感到羞耻,但不太通顺。需要进一步分析。

接下来是“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这里“计吏”通常指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员,可能作者有仕途经历,半生都在做官或处理公务,而有一天则转向与禅僧交流,可能暗示作者在仕途中的某个转折点,或者对佛教的向往。第三句“泉远携茶看”可能描述作者在远处的泉边品茶,或者与茶有关的活动,可能体现作者的闲适生活或对自然的欣赏。第四句“峰高结伴登”则提到攀登高峰,可能作者与友人一起登山,显示社交活动或追求高远的目标。

第五句“迷津出门是”中的“迷津”可能指迷路或困惑,但结合“出门是”,可能表达的是离开迷途,或者出门后遇到的景象,可能带有哲理意味。最后一句“子细问三乘”中的“三乘”指的是佛教中的三种修行途径,即声闻、缘觉、菩萨乘,所以作者可能在与禅僧讨论佛法,或者对佛教有深入的研究。

综合来看,这首诗可能描绘了作者在庐山东林寺的游览经历,对比了自己半生的仕途与一天的禅修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佛教的向往,以及可能的内心转变。需要进一步确认“耻未曾”是否正确,可能用户有笔误,比如“耻未曾”更符合语境,表示从未感到羞耻,或者“未尝耻”可能不太对。但假设原句正确,可能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在仕途上经历了长期的奔波,感到疲惫,于是来到庐山,寻求心灵的宁静。东林寺作为佛教圣地,作者可能在这里与禅僧交流,探讨佛法,从而产生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泉远携茶看”和“峰高结伴登”可能反映了作者在自然中的闲适,以及与朋友一起的活动,但整体上可能更偏向于禅修和内心的反思。

另外,“迷津出门是”可能暗示作者在仕途或生活中遇到了困惑,通过出门游历,特别是到东林寺,找到了方向或答案。而“子细问三乘”则表明作者对佛教教义有深入的兴趣,可能是在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或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有些词语可能不太常见,需要确认其准确含义。例如,“计吏”是否指代特定的职位,或者是否有其他解释。此外,“子细”通常指仔细、详细,而“三乘”是佛教术语,所以整体上这首诗可能融合了自然景观、仕途经历和佛教修行的元素。

最后,要确保回答符合限制条件,不使用生僻字或复杂词汇,保持口语化,避免格式化。需要将分析结果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帮助用户理解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比如作者可能在仕途上有所感悟,转而寻求佛教的智慧,或者在游历庐山时,通过与禅僧的交流,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庐山东林寺的游览经历,结合自然与佛教元素,透露出内心的转变与思考。以下是创作背景的推测:

**1.地点与时间**

作者可能在某个闲暇时刻,来到庐山著名的东林寺(净土宗发源地之一)。庐山以山水秀美、佛寺众多闻名,这里既是自然胜地,也是修行圣地。诗中提到“一日对禅僧”,说明这次游历是短暂的,但意义深远。

**2.人生经历的对比**

“半生随计吏”暗示作者曾长期从事官职或文书工作(“计吏”指处理政务的官员),生活奔波、世俗纷扰。而“一日对禅僧”则表现出他放下俗务,转向精神追求的瞬间,可能暗含对仕途的反思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3.自然与禅意的交融**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描绘了作者在自然中与友人同行、品茶观景的闲适画面,但“迷津出门是”又透露出一种困惑——或许在仕途或生活中曾迷失方向,而游历庐山后,通过禅僧的点化,逐渐领悟到“子细问三乘”(深入探讨佛教三乘教义)的智慧。

**4.内心情感的流露**

诗中“良游耻未曾”可能表达作者对此次游历的珍视,认为这是半生奔波后难得的清静时光。也可能暗含对过往未曾真正领悟佛法的惭愧,借游山访寺寻求心灵解脱。

**总结**

作者可能是一位仕途经历丰富、后因倦于世俗而转向佛学的文人。他借庐山东林寺的景致与禅修活动,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困惑的思考,以及对佛教智慧的追寻。诗中既有对过往的反思,对当下宁静生活的满足,体现了从“尘世”到“禅境”的精神过渡。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

下载文档
已下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