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赠郑明府_黄滔

庭罗衙吏眼看山,真恐风流是谪仙。垂柳五株春娅姹,
鸣琴一弄水潺湲。援毫断狱登殊考,驻乐题诗得出联。
莫起陶潜折腰叹,才高位下始称贤。

AI注解:

###逐句翻译

-庭院里排列着衙役,(官员)眼睛看着山。真担心这潇洒不羁的人是被贬谪的仙人。

-五株垂柳在春天里姿态娇娆。弹奏一曲琴,流水发出潺潺的声音。

-提起笔断案就获得了特别好的考核成绩。停下音乐题诗就得出了绝妙的对联。

-不要有陶渊明那种为五斗米折腰的感叹。有才华但地位不高才称得上贤能。

###词句鉴赏

-**“垂柳五株春娅姹”**:“娅姹”一词用得精妙,它是拟人手法(就像把垂柳当作人,说它姿态娇娆),生动地描绘出垂柳在春天里那娇美、婀娜的姿态,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春天柳树的生机与美丽,仿佛能看到那随风摇曳、姿态万千的柳树。

-**“鸣琴一弄水潺湲”**:此句对仗工整(“鸣琴”对“流水”,“一弄”对“潺湲”),通过描写弹琴时流水的潺潺声,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优美的山水之间,听到琴音与流水声交织,给人以美的享受。

-**“莫起陶潜折腰叹”**:借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劝诫人们不要有那种因地位等问题而产生的消极感叹,传达出一种积极看待“才高位下”这种情况,认为这才是贤能的态度,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和价值的思考。

AI诗词背景分析:

第一句“庭罗衙吏眼看山,真恐风流是谪仙。”这里提到了“庭罗衙吏”,可能指的是在官署中排列的官员或差役,他们看着山,可能是在处理公务之余欣赏自然景色。后半句“真恐风流是谪仙”中的“谪仙”通常用来形容文采出众的人,比如李白,所以这里可能是在说这些官员的风流倜傥让人误以为他们是被贬谪的仙人,或者是在赞美他们的才华。

第二句“垂柳五株春娅姹”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五株垂柳在春风中摇曳,显得生机勃勃。这里可能是在营造一种宁静、优美的环境,与前句的官署场景形成对比或补充。

第三句“鸣琴一弄水潺湲”中的“鸣琴”可能指弹琴,而“水潺湲”形容水流缓缓,可能是在表现一种文雅的活动,比如在官署中弹琴赏水,或者是在隐喻治理有方,如水般流畅。

第四句“援毫断狱登殊考”中的“援毫”指执笔,可能与处理案件有关,而“断狱”是断案,说明作者可能在司法岗位上工作,或者有处理案件的经历。“登殊考”可能指取得优异的成绩或晋升,暗示作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获得认可。

第五句“驻乐题诗得出联”中的“驻乐”可能指停留或驻扎,结合“题诗”和“出联”,可能是在说作者在创作诗歌时灵感涌现,或者是在某个场合下即兴题诗,创作出对联。

第六句“莫起陶潜折腰叹,才高位下始称贤。”这里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曾因不愿折腰事权而辞官归隐,所以“莫起陶潜折腰叹”可能是劝慰他人不要效仿陶渊明的隐逸,而“才高位下始称贤”则强调才能出众的人即使职位不高也值得称赞,或者是在表达对才能与职位关系的看法。

接下来,我需要综合这些信息来推断作者的背景。可能作者是一位在官场中工作的文人,既有处理公务的能力,又有文学才华。诗中提到“援毫断狱”,说明他可能在司法或行政岗位上,负责审理案件,同时也有“题诗”和“出联”的活动,表现出文学素养。此外,提到“谪仙”和“陶潜”,可能作者对历史人物有研究,或者在借古抒怀,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考虑到“才高位下始称贤”,可能作者在官场中地位并不显赫,但凭借才华获得认可,或者是在讽刺某些人虽然职位高却无能,反衬出自己虽位低但才高。同时,诗中可能隐含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感受,既有对职责的认真,也有对文人风流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思考。

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其他隐含的意象或典故,比如“庭罗衙吏”是否指代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或者“鸣琴”是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但根据现有信息,可以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在官场中兼具文学才能的士大夫,可能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下,如处理公务后赏景,或在某个节日、庆典中即兴创作,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慨

总结来说,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官场生活相关,注重实际工作与文学修养的结合,可能在表达对自身才能和地位的肯定,同时借古抒怀,反思或劝慰他人关于隐逸与仕途的选择。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在官场中的经历和内心情感有关。以下是对作者背景的详细思考:

1.**身份与职业**:

诗中“庭罗衙吏”暗示作者身处官署,可能是一位地方官员或司法官员。他需要处理公务(如“断狱”),同时兼具文人风雅(如“鸣琴”“题诗”),说明其职业不仅限于行政,还涉及文化创作。这种双重身份可能反映出作者在官场中既务实又追求精神境界的特点。

2.**时代背景**:

诗中提到“谪仙”(李白)和“陶潜”(陶渊明),说明作者熟悉古代文人的典故,可能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朝代,如唐宋时期。此时文人常通过诗词表达对仕途、隐逸或社会现实的思考,作者或许借古抒怀,暗含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3.**情感与志向**:

-“真恐风流是谪仙”可能表达作者对自身才华的自信,或对他人误解的担忧。他或许认为自己的风流倜傥(如文采或处事风格)与李白的仙姿相似,但又不愿被误解为消极避世。

-“莫起陶潜折腰叹”则可能劝慰他人不要效仿陶渊明的归隐,暗示作者更倾向于在仕途上建功立业,而非隐退。

-“才高位下始称贤”进一步点明作者的处境:他可能因才华而被重用,但职位不高,或因才能出众而被低估,借此表达对才能与地位关系的思考,或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4.**创作情境**:

诗中描绘了春日官署的景象(如“垂柳五株春娅姹”“鸣琴一弄水潺湲”),可能是在公务之余闲适的场景中创作。作者或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情感,既展现工作的严谨(如“断狱”),又表达对文人风骨的赞美(如“谪仙”)。

5.**思想倾向**:

诗中既有对传统文人精神的继承(如“谪仙”“陶潜”),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如“才高位下”)。作者可能在表达一种矛盾:既不愿完全隐退,又希望被认可才华,或在批判官场中才能与地位不匹配的现象,呼吁重视真正的才能。

综上,作者可能是一位在官场中兼具文采与责任感的士大夫,身处唐宋时期,借诗词抒发对仕途、隐逸与才能关系的思考,同时展现对自然与文化的热爱。诗中既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隐喻,体现了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追求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庭罗衙吏眼看山,真恐风流是谪仙。垂柳五株春娅姹,鸣琴一弄水潺湲。援毫断狱登殊考,驻乐题诗得出联。莫起...

下载文档
已下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