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归来旅食人,麻衣长带几坊尘。开门草色朝无客,
落案灯花夜一身。贫舍卧多消永日,故园莺老忆残春。
蹉跎冠盖谁相念,二十年中尽苦辛。
###逐句翻译
-出去又回来的旅途奔波之人,粗布麻衣上总是带着好几坊的尘土。
-早上开门只见草色却没有客人来访,夜晚灯花落在桌案上只有自己孤单一人。
-在贫穷的居所里常常躺着消磨漫长的白天,想起故乡黄莺都老了,回忆起那残春的景象。
-虚度光阴,那些达官贵人谁会想念我呢,这二十年里全是艰苦辛酸。
###词句鉴赏
-**“麻衣长带几坊尘”**:“长带”很精妙。它生动地描绘出旅食人在外奔波,衣服上长久地沾染着尘土的状态,体现出旅途的疲惫和生活的艰辛。就好像我们平时干活,衣服上一直有污渍,能让人直观感受到那种生活的不易。
-**“开门草色朝无客,落案灯花夜一身”**:这两句对仗工整。早上开门只有草色,晚上只有灯花相伴,通过对比白天和夜晚的孤寂场景,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就像我们说“白天没人玩,晚上自己过”,但诗人用更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这种孤独更有画面感。
-**“故园莺老忆残春”**:“忆”字用得好。它直接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乡的黄莺变老,春天将尽,诗人回忆这些,那种对故乡的眷恋和时光流逝的感慨都蕴含其中,就像我们想起家乡过去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情感。
接下来是第三句:“开门草色朝无客。”早晨开门时,草色青翠,但周围没有客人,可能表现作者独居,生活孤寂,或者在旅途中遇到的人很少,朋友也寥寥无几。
第四句:“落案灯花夜一身。”夜晚,案几上的灯花燃烧,作者独自一人,可能暗示他在夜晚独自工作或思考,生活清贫,没有仆人或家人陪伴。
第五句:“贫舍卧多消永日。”在贫困的住所里,常常躺着度过漫长的白天,说明生活困顿,时间过得缓慢,可能因为没有事情可做,或者身体不好,需要休息。
第六句:“故园莺老忆残春。”回忆起故乡的莺鸟在春天老去,可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春天象征着生机,但莺鸟的老去可能暗示作者感到时光流逝,无法回到过去。
最后两句:“蹉跎冠盖谁相念,二十年中尽苦辛。”这里“蹉跎冠盖”可能指作者在仕途上有所追求,但一直未能实现,或者他的官职和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而“二十年中尽苦辛”直接说明他经历了二十年的艰辛生活,可能是在仕途上奋斗多年,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或回报,感到孤独和无奈。
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仕途上屡屡受挫,生活贫困,长期漂泊,内心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他可能是一位文人,经历了长时间的奔波和困苦,内心感到孤独和无助,希望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处境和情感。同时,诗中提到的“二十年”可能暗示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可能是在某个时期(如唐代)的文人,面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产生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回忆。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朝代的线索,但根据现有信息,可以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相对动荡或竞争激烈的时期,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了他的创作动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长期漂泊、生活困顿的文人形象,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下是对创作背景的详细想象:
1.**漂泊生涯**:诗中“出去归来旅食人”暗示作者曾多次离家远行,四处奔波谋生。他可能是一位游历四方的文士,因科举失利或仕途坎坷而不得志,只能依靠四处游历来维持生计。这种漂泊生活让他对尘世的繁华与困顿有了深刻体会。
2.**清贫生活**:从“麻衣长带几坊尘”可以看出,作者衣着简朴,生活拮据。他可能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甚至需要靠借贷维持基本生活。这种生活状态让他对物质的匮乏有了切身体会,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感慨。
3.**孤独心境**:第三句“开门草色朝无客”描绘了清晨开门时,周围寂静无人,只有草色青翠,暗示作者独居,生活孤寂。这种孤独感可能源于他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或是因仕途失意而失去朋友和同道。
4.**对故乡的怀念**:第四句“落案灯花夜一身”和第六句“故园莺老忆残春”共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他可能在异乡的夜晚独自一人,回忆起故乡的春天,莺鸟鸣唱,生机勃勃,但如今只能在贫困中度过,这种对比加深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5.**长期奋斗与苦辛**:最后两句“蹉跎冠盖谁相念,二十年中尽苦辛”直接点明了作者经历了二十年的艰辛生活。他可能在仕途上努力拼搏,但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认可,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忽视。这种长期的奋斗和苦辛让他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回忆交织在一起。
综上所述,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一位在仕途上屡屡受挫、生活贫困的文人,长期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他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过去时光和理想生活的追忆。这种情感可能源于他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或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出去归来旅食人,麻衣长带几坊尘。开门草色朝无客,落案灯花夜一身。贫舍卧多消永日,故园莺老忆残春。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