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有赋客,愿识阳台仙。彩毫飞白云,不减郢中篇。
楚水五月浪,轻舟入暮烟。巫云多感梦,桂楫早回旋。
###逐句翻译
东吴有个善写文章的人,很希望结识那巫山阳台的仙女。他那生花妙笔能在白云间飞舞,写出的文章不比郢中的好文章差。五月的楚水涌起波浪,他坐着小船在暮色的烟雾中穿行。巫山上的云容易让人产生梦幻般的感觉,希望他坐着船早早回来。
###词句鉴赏
-**“彩毫飞白云”**:“飞”字用得妙。把笔的灵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好像笔真的在白云间飞舞,让我们能感受到这个赋客才华横溢、文思泉涌,仿佛那文字都有了生命,从笔端欢快地飞向白云,很有画面感和想象力。
-**“巫云多感梦”**:“感梦”这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巫山的云好像有魔力一样,容易让人产生梦境般的联想,给人一种神秘、浪漫的感觉,仿佛置身于那种如梦如幻的情境中,传达出一种对美好、虚幻事物的向往之情。
-**“桂楫早回旋”**:“早回旋”直接表达了一种期盼之情。希望他坐着船早早回来,简单的几个字,却饱含着对那个人的牵挂,很真挚动人,就像我们平时盼着亲人朋友早点回来一样,很有生活气息和情感共鸣。
第三句“彩毫飞白云”中的彩毫可能指彩色的毛笔,飞白云可能形容书写时的流畅和意境,或者与白云相关的自然景象。第四句“不减郢中篇”郢中是楚国的都城,这里可能引用了楚辞或者屈原的作品,比如《离骚》之类的,说明诗的水平不亚于楚辞。
接下来的句子“楚水五月浪”描绘楚地的五月江水,可能有季节和地理的描写。“轻舟入暮烟”描绘轻舟在傍晚的烟雾中行驶,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巫云多感梦”这里巫云可能指巫山的云,感梦可能与神女瑶姬的传说有关,比如她与楚襄王的相遇。“桂楫早回旋”桂楫指用桂木做的船桨,早回旋可能暗示行程的急促或归途的迅速。
现在需要把这些元素联系起来,推测作者的背景。可能作者是生活在楚地或江南的文人,熟悉当地的文化和传说,比如屈原、宋玉、谢灵运等人的作品。诗中提到的东吴、郢中、巫山,可能作者有游历这些地方的经历,或者对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有深入了解。
另外,诗的结构和用词比较古典,可能作者是古代诗人,或者现代人模仿古风创作。考虑到“赋客”和“郢中篇”这些词汇,可能作者受到楚辞或汉赋的影响,或者是在学习这些古典文学形式时创作的。
还要注意诗中的时间元素,五月浪,可能作者在某个特定的季节创作,或者借五月的江水表达情感。巫山感梦的典故可能暗示作者对爱情、离别或神秘主义的思考,或者是在表达对某位人物的思念。
综合这些分析,作者可能是一位熟悉楚辞和汉赋的文人,有游历楚地或江南的经历,或者是在学习古典文学时创作的。诗中融合了多个典故和意象,显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可能作者在创作时,借这些元素表达个人的情感或对某个历史事件的感慨。
这首诗融合了楚辞、汉赋和江南山水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对自然风物的敏锐感知。从创作背景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宋代,这一时期文人普遍崇尚典雅诗风,常以楚地神话、吴越文化为题材。
诗中"东吴有赋客"暗示作者或其同时代人与江南文人圈有交集,"愿识阳台仙"则明显化用了《高唐赋》中楚襄王与神女瑶姬的典故,说明作者对楚辞典故有深入研究。"彩毫飞白云"描写文人挥毫泼墨的场景,与"不减郢中篇"(郢中为楚国都城)形成呼应,体现作者以楚辞为标杆的创作追求。
"楚水五月浪"与"巫云多感梦"的组合,显示出作者对楚地地理特征和神话传说的熟悉程度。这种将现实景物与神话意象结合的创作手法,常见于唐代文人游历楚地时的作品。而"桂楫早回旋"则暗含归乡之意,可能与作者仕途经历或对故土的思念有关。
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游览楚地山水时,借古喻今、托物言志之作。通过描绘楚水巫云、轻舟暮烟等意象,既展现了对楚辞文化的传承,又暗含对现实人生的感悟,体现了文人"诗言志"的传统创作理念。
东吴有赋客,愿识阳台仙。彩毫飞白云,不减郢中篇。楚水五月浪,轻舟入暮烟。巫云多感梦,桂楫早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