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赠馀干袁明府_曹松

一雨西城色,陶家心自清。山衔中郭分,云卷下湖程。
公署闻流木,人烟入废城。难忘楚尽处,新有越吟生。

AI注解:

###逐句翻译

-一场雨过后,西边的城市景色焕然一新,陶家(这里可理解为诗人自己或某一处所)的心境也格外清朗。

-山峦仿佛含着中间的城郭,将其分隔开来,云朵翻卷着,好似在规划着下湖的行程。

-在公署里听到漂流木头的声音,人间烟火气息传入那荒废的城池。

-难以忘怀楚地的尽头之处,如今新有越地的吟唱(可理解为新的思绪、情感等)产生。

###词句鉴赏

-**“山衔中郭分”**:“衔”字用得精妙,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就像人用嘴含着东西一样),把山峦当作有生命的物体,赋予其“衔”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山峦与城郭的位置关系,仿佛山峦轻轻含着城郭,将城郭分隔开来,使画面富有动感和情趣,传达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和静谧感。

-**“云卷下湖程”**:“卷”字形象地描绘出云朵翻卷的状态,很有画面感。同时,“下湖程”给人一种云朵似乎在安排下湖行程的感觉,富有想象力,让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悠然的意境,仿佛能看到那翻卷的云与下湖的行程相互映衬,传达出一种闲适又略带期待的情感。

-**“公署闻流木,人烟入废城”**:这两句形成了一种对比。公署里听到漂流木头的声音,是一种较为单调的声响;而“人烟入废城”,荒废的城郭中却有了人间烟火气,一静一动,一荒一活,这种对比突出了一种世事变迁、新旧交融的复杂情感,让诗句有了更深的韵味。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的第一句“一雨西城色”描绘了雨后西城的景色变化,可能暗示着某种环境或心境的转变。第二句“陶家心自清”提到陶家,可能与陶渊明有关,暗示超脱尘世、心境清朗。第三句“山衔中郭分”和第四句“云卷下湖程”描绘了自然景象,山和云的动态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自然的循环。接下来的两句“公署闻流木,人烟入废城”似乎在描述官场中的景象,流木可能指漂流的木头,暗示官场的动荡或无常;人烟入废城则可能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最后两句“难忘楚尽处,新有越吟生”提到楚地和越地,可能涉及历史或地理背景,难忘楚尽处可能指对过去苦难的回忆,而越吟生则可能象征新的希望或文化复兴。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首先,诗中提到的陶家可能指陶渊明,但不确定是否直接引用。可能作者受到陶渊明的影响,追求清静淡泊的生活。然后,诗中出现了“公署”和“人烟入废城”,这可能暗示作者生活在战乱或动荡时期,官场环境恶劣,导致城市荒废。同时,楚和越的提及可能与历史事件有关,比如楚汉相争或越国的兴衰,或者作者自身有迁徙的经历。

另外,诗的结构和用词较为古典,可能作者是古代诗人,尤其是唐代或宋代,这些朝代有较多的山水田园诗。同时,诗中既有自然景象,也有对现实的反映,可能作者在经历了一些社会动荡后,通过诗歌表达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求只思考背景,不回答其他问题,所以需要确保分析集中在创作背景上,避免涉及其他内容。同时,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生僻字和复杂词汇,让用户容易理解。

可能的创作背景:作者可能生活在战乱或社会动荡的时期,目睹了城市被毁、官场腐败,因此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情感。同时,作者可能受到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影响,寻求心灵的宁静。诗中提到的楚和越可能与作者的故乡或经历有关,或者是在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整体上,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文化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从内容来看,作者可能身处战乱或社会变革的时期,目睹了城市荒废、官场腐败的现实,内心充满对过往苦难的回忆和对新希望的期待。诗中提到的“陶家心自清”暗示作者深受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影响,渴望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澄澈。而“楚尽处”与“越吟生”的意象则可能与作者的故乡或迁徙经历有关,或是借古喻今,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在现实困境中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寄托,既有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一雨西城色,陶家心自清。山衔中郭分,云卷下湖程。公署闻流木,人烟入废城。难忘楚尽处,新有越吟生。

下载文档
已下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