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颜上人房(一作题西明自觉上人房)_李洞

御沟临岸行,远岫见云生。松下度三伏,磬中销五更。
雨淋经阁白,日闪剃刀明。海畔终须去,烧灯老国清。

AI注解:

###逐句翻译

-沿着御沟的岸边行走,远远看到山峦上有云朵升起。

-在松树下度过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磬声中(寺庙里敲磬的声音)五更天(凌晨三点到五点)悄悄过去。

-雨水淋过经阁,使它显得更洁白;阳光闪烁,把剃刀照得明亮。

-最终还是要去海畔,在国清寺(可能是个寺庙)里,伴着灯火慢慢老去。

###词句鉴赏

-**“松下度三伏,磬中销五更”**:

-“度”和“销”用得妙。“度”是度过,“销”是消逝,把时间的流逝写得很有画面感。本来三伏天热得难受,在松下却能安然度过;五更天本来漫长,在磬声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就好像时间在这些事物(松、磬)的陪伴下,有了不一样的节奏,传达出一种宁静、悠然的感觉,让人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时间都变得美好了。

-**“雨淋经阁白,日闪剃刀明”**:

-这两句对仗工整。“雨淋”对“日闪”,“经阁”对“剃刀”,“白”对“明”。通过雨水和阳光分别对经阁和剃刀的作用描写,让画面感很强。经阁被雨一淋更白,剃刀被日一闪更亮,简单的描写,却把寺庙里的场景(经阁是寺庙里藏经的地方,剃刀可能是僧人用的)写得生动,有一种清新、明亮的氛围。

-**“海畔终须去,烧灯老国清”**:

-“终须去”有一种坚定又略带无奈的感觉,不管怎样最后还是要去海畔。“烧灯老国清”,在国清寺伴着灯火老去,有一种超脱尘世、宁静终老的意境。这两句传达出一种对归宿的向往,不管经历什么,最后希望在一个宁静(国清寺)的地方,伴着简单的灯火(生活)慢慢变老,很能打动人对那种宁静、安稳生活的憧憬。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我会仔细阅读这首诗,逐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第一句“御沟临岸行”,可能描绘的是靠近御沟的岸边行走,御沟通常与皇家园林相关,暗示作者可能有接触宫廷或高雅环境的经历。第二句“远岫见云生”,远山和云雾的景象,可能表达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或者是在描述旅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松下度三伏”,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松树常象征坚韧不拔,可能作者在炎热的夏季中依然坚持某种信念或活动,比如修行、写作等。第四句“磬中销五更”,磬是古代乐器,五更指深夜,可能暗示作者在深夜中静坐或冥想,磬声消散时间,表现出一种宁静或孤独的氛围。

接下来是“雨淋经阁白”,经阁可能指存放佛经或儒家经典的地方,雨淋使经阁显得洁白,可能表达对经典的尊重,或者在恶劣环境中坚持学习。第五句“日闪剃刀明”,剃刀可能与佛教的剃度有关,日光下剃刀明亮,可能暗示作者有出家或修行的背景,或者对某种仪式的描述。

最后一句“海畔终须去,烧灯老国清”,海畔可能指海边,终须去表达一种决心或宿命,烧灯可能指焚烧灯油或某种仪式,老国清可能指国家的清净或作者对国家的期望。整体来看,诗中可能有对自然、修行、国家的思考,以及个人的志向和情感。

接下来,我需要将这些分析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创作背景。考虑到诗中出现的御沟、远岫、松树、磬、经阁、剃刀、海畔、烧灯等意象,可能作者生活在唐代或宋代,因为这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同时,提到“海畔”和“终须去”可能暗示作者有远大的志向,或者对仕途的无奈,选择归隐或出家。剃刀和经阁可能与佛教有关,所以作者可能有佛教信仰,或者对佛教有深刻的理解。烧灯老国清可能表达对国家的关心,或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需要注意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所以我会用更通俗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元素。同时,确保不涉及其他无关的问题,只专注于创作背景的分析。最后,检查是否符合所有限制条件,确保回答清晰易懂,结构合理。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或僧侣在自然与修行中寻找心灵寄托的场景。通过分析诗意象和情感,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如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出自一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之手,他或许曾在宫廷或贵族园林(御沟)中生活,后因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转向山水间寻求精神解脱。诗中"远岫见云生"的悠远意境,暗示他可能经历过仕途起伏,最终选择隐居或出家修行。"松下度三伏"与"磬中销五更"的描写,表明他曾在酷暑中坚持修行,在深夜中静坐参禅,展现出超然物外的气度。"雨淋经阁白"与"日闪剃刀明"的对比,可能反映了他既重视经典学习,又追求清净修行的生活状态。最后"海畔终须去"表达了他渴望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决心,而"烧灯老国清"则透露出对国家安定、社会清净的深切期盼。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寻找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显示全部内容
上一篇:吊曹监_李洞
下一篇:最后一页

御沟临岸行,远岫见云生。松下度三伏,磬中销五更。雨淋经阁白,日闪剃刀明。海畔终须去,烧灯老国清。

下载文档
已下载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