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上愁云吹不散,桂林诗骨葬云根。满楼山色供邻里,
一洞松声付子孙。甘露施衣封泪点,秘书取集印苔痕。
吟魂醉魄归何处,御水呜呜夜绕门。
###逐句翻译
-“宅上愁云吹不散,桂林诗骨葬云根。”:宅院里的愁云怎么都吹不散,(仿佛)桂林那如诗般的风骨(诗人的灵魂)就埋葬在云雾缭绕的地方。
-“满楼山色供邻里,一洞松声付子孙。”:满院子的山色(美景)可以供给邻里欣赏,山洞里那松涛的声音就留给子孙(聆听)。
-“甘露施衣封泪点,秘书取集印苔痕。”:(那落下的)甘露洒在衣物上,像是封住了泪滴,取出珍藏的书籍文集,(上面)印着青苔的痕迹。
-“吟魂醉魄归何处,御水呜呜夜绕门。”:(诗人)吟诗的魂魄、沉醉的精魄归向哪里呢?御河的水在夜里呜呜地绕着门流淌。
###词句鉴赏
-**“愁云吹不散”**:“吹不散”把“愁云”这种抽象的情绪具象化了。就好像我们平时说心里的愁绪,看不见摸不着,但这里说愁云像天上的云一样,还吹不散,一下就让人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愁情,仿佛能看到那一团团愁云笼罩在宅院上方。
-**“诗骨葬云根”**:“诗骨”很妙,把诗人的精神、才华比作骨头,很有力量感。“葬云根”又有一种浪漫又略带哀伤的感觉,好像诗人的精华就留在了那云雾缭绕的地方,给人一种对逝去诗人的缅怀和对其才华敬意的情感。
-**“甘露施衣封泪点”**:“施衣”把甘露拟人化了,就像人给衣物施加甘露一样。“封泪点”也很有意思,好像甘露落下,把衣物上的泪滴都封住了,有一种时光凝固、哀愁被封存的感觉,很有画面感,也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御水呜呜夜绕门”**:“呜呜”是拟声词,让御河的水有了人的情感,像是在哭泣。夜晚本来就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思念,御水绕门呜呜地流,更增添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仿佛在为诗人的魂归何处而悲伤,很能打动人心。
第二句:“桂林诗骨葬云根”。桂林是地名,诗骨可能指诗人的骨气或诗作的根基,而“葬云根”可能有双关,既指埋葬在云根(可能指山脚下),也可能暗示某种终结或牺牲。这里可能涉及到作者与桂林的关系,或者对诗作的某种态度。
第三句:“满楼山色供邻里”。满楼山色描绘了自然景色,供邻里可能表示作者将美景分享给周围的人,或者有某种社会交往的情景。这可能说明作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邻里和睦相处。
第四句:“一洞松声付子孙”。松声可能指松树的声音,付子孙则可能表达作者希望将某种精神或遗产传承给后代。这里可能涉及作者对家族或后世的期望。
接下来的两句:“甘露施衣封泪点,秘书取集印苔痕。”甘露施衣可能指施舍衣物,或者用甘露来比喻某种恩惠。封泪点可能暗示有悲伤的情绪,或者某种封印。秘书取集印苔痕可能指整理文稿或记录,苔痕可能象征时间的流逝或历史的痕迹。
最后两句:“吟魂醉魄归何处,御水呜呜夜绕门。”吟魂醉魄可能指诗人的灵魂和精神,归何处表示不知归宿,御水呜呜可能指御水河的声音,夜绕门则可能描绘夜晚的场景,或者有某种孤独感。
综合来看,这首诗可能描绘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面对个人困境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表达了对家族传承和历史的思考。可能作者生活在桂林附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能经历过一些变故,如失意、离别或对仕途的失望,导致内心忧愁。同时,诗中提到的“秘书取集印苔痕”可能暗示作者曾从事文职工作,或者有整理文稿的经历。而“御水呜呜夜绕门”可能描绘作者夜晚独处的情景,或者有某种隐居的意味。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使用了“桂林”、“御水”等地理名称,可能作者有特定的地域背景,比如在桂林居住过,或者与当地文化有关。此外,诗中的意象如愁云、松声、苔痕等,可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通过自然景物抒发情感的习惯。可能作者是一位文人,可能经历过仕途挫折,转而归隐山林,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感慨和对过去的回忆。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这些意象相关,比如“桂林诗骨”是否有典故,或者“御水”是否指某个具体的地方。不过根据现有信息,可能作者是借这些意象来表达个人情感,而不是直接引用历史事件。因此,创作背景可能围绕作者的个人经历,如仕途失意、归隐生活、对家族的牵挂等。
这首诗通过自然意象与情感交织,描绘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传承的思考。从诗意中可推测,作者可能身处江南或岭南地区,因仕途困顿或人生变故而隐居山林。诗中“愁云”“松声”“苔痕”等意象暗示其心境低落,却仍保持文人风骨,借山水寄托情怀。末句“御水呜呜夜绕门”更显孤独,可能暗含对过往功名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整体风格清冷幽远,透露出作者在逆境中坚守精神家园的坚韧,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
宅上愁云吹不散,桂林诗骨葬云根。满楼山色供邻里,一洞松声付子孙。甘露施衣封泪点,秘书取集印苔痕。吟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