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特立红鸾姿,万仞孤生玉树枝。刘侯致身能若此,
天骨自然多叹美。声名播扬二十年,足下长途几千里。
举世皆亲丞相阁,我心独爱伊川水。脱略势利犹埃尘,
啸傲时人而已矣。新诗数岁即文雄,上书昔召蓬莱宫。
明主拜官麒麟阁,光车骏马看玉童。高人往来庐山远,
隐士往来张长公。扶南甘蔗甜如蜜,杂以荔枝龙州橘。
赤县繁词满剧曹,白云孤峰晖永日。朝持手板望飞鸟,
暮诵楞伽对空室。一朝出宰汾河间,明府下车人吏闲。
端坐讼庭更无事,开门咫尺巫咸山。男耕女织蒙惠化,
麦熟雉鸣长秋稼。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征当在兹。
闻道桐乡有遗老,邑中还欲置生祠。
###逐句翻译
-“九霄特立红鸾姿,万仞孤生玉树枝。”:在高远的天空中,(他)有着红鸾般独特卓立的姿态,在极高的山峰上,(他)如玉树般孤高生长。
-“刘侯致身能若此,天骨自然多叹美。”:刘侯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天生的气质自然让人十分赞叹。
-“声名播扬二十年,足下长途几千里。”:他的声名传播宣扬了二十年,他走过的路途有几千里那么远。
-“举世皆亲丞相阁,我心独爱伊川水。”:全天下的人都亲近丞相的府邸,可我的心却唯独喜爱伊川的水。
-“脱略势利犹埃尘,啸傲时人而已矣。”:(他)摆脱轻视势利就像对待尘埃一样,对当时的人只是傲然长啸罢了。
-“新诗数岁即文雄,上书昔召蓬莱宫。”:他的新诗作几年就成了文坛雄才,以前曾上书被召到蓬莱宫。
-“明主拜官麒麟阁,光车骏马看玉童。”:圣明的君主在麒麟阁授予官职,(他)坐着华美的车,骑着骏马,看着如玉的童子。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高人和隐士在远方的庐山往来,就像张长公那样的隐士也与之往来。
-“扶南甘蔗甜如蜜,杂以荔枝龙州橘。”:扶南的甘蔗甜得像蜜一样,还夹杂着荔枝和龙州的橘子。
-“赤县繁词满剧曹,白云孤峰晖永日。”:在繁华的县城,繁杂的文书堆满了官署,而白云环绕的孤峰却能永远闪耀着光辉。
-“朝持手板望飞鸟,暮诵楞伽对空室。”:早上拿着手板望着飞鸟,晚上对着空室诵读《楞伽经》。
-“一朝出宰汾河间,明府下车人吏闲。”:有一天出任汾河间的地方官,这位明府(指刘侯)到任后,百姓和官吏都很闲适。
-“端坐讼庭更无事,开门咫尺巫咸山。”:(他)端正地坐在讼庭里,没有什么事,开门就看到近在咫尺的巫咸山。
-“男耕女织蒙惠化,麦熟雉鸣长秋稼。”:男的耕种,女的织布,承蒙他的恩惠教化,麦子成熟,野鸡鸣叫,秋天的庄稼长得很好。
-“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征当在兹。”:明年九府商议功劳的时候,多次征召应当就在这里(指刘侯会被征召)。
-“闻道桐乡有遗老,邑中还欲置生祠。”:听说桐乡有遗老,县里还想要为(刘侯)建立生祠。
###词句鉴赏
-**“九霄特立红鸾姿,万仞孤生玉树枝”**:这两句用“红鸾姿”“玉树枝”来比喻刘侯的姿态和气质,非常形象。红鸾是传说中的神鸟,姿态优美高贵;玉树也是美好高洁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比喻,生动地展现出刘侯超凡脱俗、卓然不群的形象,让读者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他的独特与不凡,传达出对刘侯的赞美之情。
-**“举世皆亲丞相阁,我心独爱伊川水”**:“皆亲”和“独爱”形成鲜明对比。“皆亲”体现了世俗之人对权贵(丞相阁代表权贵)的追逐,而“独爱”则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志趣,喜爱那宁静的伊川水,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追逐的不屑和对宁静、高洁事物的向往。
-**“脱略势利犹埃尘”**:“脱略”一词用得好,“脱略”就是摆脱、轻视的意思。把势利比作埃尘,形象地表现出(刘侯)对势利的不屑一顾,就像对待尘埃一样随意,生动地刻画了刘侯不慕势利、洒脱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
接下来,注意到诗中多次提到"致身""脱略势利""啸傲时人",这些词汇可能表达作者对仕途的态度,或者对某位官员的赞美。比如"刘侯致身能若此"可能是在赞扬刘侯的清廉或不慕名利。
然后,诗中提到了"新诗数岁即文雄""明主拜官麒麟阁",可能暗示作者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被朝廷重用的情况。而"白云孤峰晖永日"这样的句子,可能描绘自然景象,表达隐逸或超脱的情怀。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押韵,可能属于古体诗或近体诗。检查每句的字数和对仗是否工整,比如"九霄特立红鸾姿,万仞孤生玉树枝"这两句对仗工整,可能是在描绘某位官员的高洁品质。
然后,考虑可能的朝代和作者身份。诗中提到"明主拜官麒麟阁",麒麟阁是汉代的阁名,用于表彰功臣,所以可能与汉代有关。但不确定是否是同一朝代,或者作者是否在借古讽今。
另外,"五辟三征"可能指多次征召,但未被采纳,或者多次被任命。需要结合上下文判断。可能是在描述刘侯被多次征召,但依然保持清廉,或者作者自己被征召的经历。
还要注意诗中的典故,比如"桐乡有遗老",可能引用了历史上的桐乡故事,如范蠡的典故,或者指某个地方的遗老。需要查证这些典故的具体含义。
最后,综合这些线索,推测作者可能是在赞美一位清廉、有文才的官员,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比如官场腐败,而这位官员保持高洁,或者作者自己有类似的遭遇,借诗表达对理想官员的期望或自身处境的感慨。
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诗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但根据现有信息,可以推断作者创作此诗是为了颂扬刘侯的品德和政绩,同时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或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品德高尚、才学出众的官员形象,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的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内容分析,可推测作者创作背景如下:
1.**颂扬清官**:诗中"刘侯致身能若此""脱略势利犹埃尘"等句,明显是在赞扬一位名为刘侯的官员。他不慕权贵、清廉自持,像孤松般挺立在世俗之外,这种形象与唐代"清官"题材的诗歌传统相符。
2.**政治隐喻**:提到"举世皆亲丞相阁,我心独爱伊川水",暗示作者可能身处官场,但对主流的权势追逐保持清醒。伊川水象征隐逸之地,与"白云孤峰晖永日"形成呼应,或暗含对隐居山林的文人理想向往。
3.**文学情怀**:"新诗数岁即文雄""白云孤峰晖永日"等句,展现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诗中提到"上书昔召蓬莱宫",可能暗示作者曾有入仕经历,但更重视诗文修养,追求精神自由。
4.**现实关怀**:结尾"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征当在兹",透露出对官员政绩的期待。而"闻道桐乡有遗老,邑中还欲置生祠",则说明作者关注民间对清官的追念,可能经历过地方治理,见证百姓对德政的赞誉。
5.**时代背景**:诗中"明主拜官麒麟阁"等句,可能暗含对盛世的期许。结合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可推测此诗创作于中唐时期,当时社会对清官的推崇与对腐败的批判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这首诗应是唐代某位士人在仕途生涯中,借颂扬刘侯的清廉与才学,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文学精神的坚守,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中既包含对仕途的感慨,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九霄特立红鸾姿,万仞孤生玉树枝。刘侯致身能若此,天骨自然多叹美。声名播扬二十年,足下长途几千里。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