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统知识/宗教信仰/正文

有关「忍辱」的佛教故事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忍辱是宗教性质,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

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

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即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求三则有关「忍辱」的佛教故事

一、能忍受所作的怨害。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载:昔毗婆尸佛时,有波罗柰国王,常以正法治国,王有子,性善二不瞋,故名忍辱。王病笃时,奸臣为除太子而谓,唯有不瞋之人眼、人髓方能治病,太子以己性不瞋,随剜二目,并断骨出髓,以为妙药,彼时之太子即释尊之前身。

二、能忍受所受之众苦。玄应音义卷三载,过去波罗柰国王,此王歌利,恶逆无道,一日,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之女见之,舍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详:请参阅大智度论卷十四〉

三、大智度论卷26云:过去无量亿劫,有大林树,多诸禽兽,一日野火来烧,三边俱起,唯有一边而隔一水,众兽穷逼,逃命无地。我尔时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踞一岸,令众兽蹈脊上而度,皮肉尽坏,以慈愍力,忍之至死,而最后之兔,即最后得度之须跋陀是。《详·大智度论卷26》

大德·请安佛教提倡的忍辱与世间的忍辱不同。社会上讲的忍辱是强迫性的,虽然说这件事很生气,但又不能不勉强忍下去。社会上讲的忍辱是强迫性的,虽然说这件事很生气,但又不能不勉强忍下去。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把愤怒的火焰埋藏在内心深处,等待时机来了再报仇。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把愤怒的火焰埋藏在内心深处,等待时机来了再报仇。这是很险恶的,这是种三恶道的因,怨怨相报,永远无法了结。这是很险恶的,这是种三恶道的因,怨怨相报,永远无法了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忍辱故事“勾践尝粪”。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忍辱故事“勾践尝粪”。

「忍辱」的历史典故

越王勾践当时兵败被俘,他装着愿意忠实吴国。越王勾践当时兵败被俘,他装着愿意忠实吴国。吴王病重,医生说:“他的大便如果是甜的,病就没法医了。”当时谁都不愿意去尝大便,勾践就主动站出来去尝吴王的大便。

吴王病重,医生说:“他的大便如果是甜的,病就没法医了。”当时谁都不愿意去尝大便,勾践就主动站出来去尝吴王的大便。吴王觉得勾践很忠实,对他就很放心。吴王觉得勾践很忠实,对他就很放心。避越国,卧薪尝胆,准备了十年,终于打败吴国。避越国,卧薪尝胆,准备了十年,终于打败吴国。那时吴王夫差已经死了。

那时吴王夫差已经死了。越王把夫差的尸体碎尸万段,以发泄他心中的仇恨。越王把夫差的尸体碎尸万段,以发泄他心中的仇恨。这种忍辱与佛教讲的忍辱本质不同。这种忍辱与佛教讲的忍辱本质不同。世间人把越王勾践作为忍辱的英雄,学佛的人绝不能学习这种忍辱。世间人把越王勾践作为忍辱的英雄,学佛的人绝不能学习这种忍辱。

世间人说的“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与越王勾践的忍辱是同一类型。世间人说的“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与越王勾践的忍辱是同一类型。佛教讲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思想基础上,是用因缘观、慈悲观作为做人处世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一切人际关系都是因缘关系。

佛教讲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思想基础上,是用因缘观、慈悲观作为做人处世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一切人际关系都是因缘关系。

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