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和虎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常见的组合,一个是升天入海、高蹈出尘的造化精灵,一个是一统丛林、威猛无双的百兽之王,从外形匹配、力量抗衡到精神契合等各方面考量,好像只有这两种猛兽才能彼此搭配。它们总让我们联想到譬如“龙盘虎踞”“龙腾虎跃”等一些充满力量感的词语,也会想到神话里的青龙白虎组合。那么在视觉艺术中,这一对神兽组合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具体造型是怎样?其早期的含义和今人所理解的有什么区别?
龙是人造的想象性神兽,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龙字,其形象最早在红山文化中就以玉卷龙的形式出现,以躯体卷曲为其特点。龙的造型随时代而演变,在商代以红山玉龙为祖型,逐渐强化头顶角,并添加足等的元素;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有翼的龙;到汉代发展为蛇体龙和兽体龙两种形式,以后者为盛,一般皆有翼、带角,造型趋于成熟,气势矫夭腾踔;魏晋以后,蛇体龙则重新占据主流、且影响到后世艺术,后世的龙基本都采取丰盈修长的躯体了。
虎则是现实中本来就存在的动物,不过在先秦艺术中往往被神化,其造型也可能附加头顶角、羽翼等元素。
目前所见最早的龙虎图像组合实例,乃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塑龙虎,这一图例可谓其萌芽。图像往往随时代更迭而沿承,商周青铜器上也有此图像组合,如1957年安徽阜南月牙河出的商代龙虎尊。不过相较而言,先秦的图例较为零散随意,入汉以后,这对图像组合才蔚为大观。汉代艺术有一个特点,因为年代久远、且不具备后世艺术品如书画所需的制作条件,它多以墓葬为依托、得以保存流传下来。龙虎图像组合在汉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陶器、铜镜、雕塑等各种材质和形制的器物上都有出现,仿佛来自远古的讯息在汉代终于得以激活,春潮一样奔涌而至,裹挟着整个春天的到来。
其中,最早绘制龙虎图像组合的是在壁画上。如河南永城柿园西汉早期梁王墓壁画,上绘包括青龙、白虎在内的四神云气图。又如洛阳道北路西汉卜千秋墓主室后壁山墙上绘制有壁画,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中间为一猪首人身的方相氏形象;下层左边为一瞋目怒吼的白虎,正迈步向右;下层右边则为一蛇体身的青龙,昂首咆哮,面向左方与白虎相对;神兽周围饰飘逸流动的云气纹,为画面增添了神秘色彩。龙虎组合的壁画图饰延续下去,直到东汉晚期仍然可见,并且由中原传播到了当时的边远地区,如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晚期墓中的壁画。
彩绘陶器中也有带这一图像组合的,以洛阳地区的资料为代表。洛阳彩陶上从西汉中期至晚期,逐渐形成了以青龙、白虎、朱雀等动物形象为主题的纹饰;不过在新莽到东汉时期,这种纹饰却日趋被几何纹所取代。
铜镜和雕塑中的龙虎图像组合主要是在东汉才流行,如浙江流行的龙虎镜,雅安河北乡东汉墓出土的一对青龙双兽、白虎双兽棺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