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统知识/传统文化/正文

舍利子真的存在吗,它是怎么形成的,能不能人工合成?

舍利一词出自梵语,意为遗骨。舍利的种类则分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指没有经过火葬,但肉身经久不烂,始终能够保持原貌,栩栩如生,也叫做肉身菩萨,一般都会被塑成金身供奉。而碎身舍利则是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待到他们圆寂后火化后,所凝结出的舍利。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物品——舍利子,那么舍利子真的存在吗?如果真有,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平时说的舍利子一般都是指碎身舍利,就是佛陀涅盘火化结晶体,这类舍利子奇怪就奇怪在,它和一般死人的骨头完全不同。不仅颜色也有黑、白、红、绿多种颜色,它的其形状更是多种多样,有莲花形、圆形、椭圆形,还有的成佛菩萨状。舍利子的质地更是如同宝石一样,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更有如钻石一样璀璨的透明舍利。

根据一些佛教文献的记载,在历史上很多高僧在圆寂后都留有舍利子,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正是佛门高僧长期苦心修炼的结果。那么舍利子究竟是什么构成的?现代有一些学者认为,佛门僧人长期都是素食,摄入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的结石。但是这种解释很难令人信服,有如此多的结石,身体自然是非常不健康的,或者疾病缠身,而出舍利子的高僧往往都是身体健康的长寿老人。

虽然舍利子的一些奥秘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但不管舍利子是什么组成的,他在佛教弟子信徒中的地位都不可动摇,它代表的是一直信念,一种信仰,鼓励着众多弟子潜心参悟佛法的奥义。

释迦牟尼佛舍利渊源

关于释迦牟尼佛舍利,《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拘尸城双树间般涅槃后,佛舍利被分为八份,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

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阿育王统治时期,搜集释迦牟尼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进行供养。后世中国佛教关于佛舍利和阿育王塔的述说,常以此为渊源。

科学的认识“舍利子

“舍利子”或许是在中国一步步被神化的。中国的正史著作中,最早开始神化舍利子的大约是《魏书》最后一篇《释老志》:“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直到唐代的《法苑珠林》,还描述舍利子一般只有三种颜色:白色、黑色和红色。

但到了今天,白色和黑色的舍利子已经毫不稀奇,甚至可以被大家轻视、忽略了,改而代之的是各种颜色、具有神奇效应的舍利子。与此同时,死后能产生五颜六色的舍利子已经不限于高僧大德,在家修行者、乃至于世俗“有道者”均可有此“法力”。

是因为今天的修行者其“修为”已经远远超越佛祖了吗?我想即便是这些修行者本人也不能同意这一解释。我给出的最简单明了的解释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神奇的舍利子,纯粹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借助于化学手段可以轻松生产前述产生“异香扑鼻”及“生出小舍利”等特殊效果的“舍利子”,而要获得具有各种颜色并能经受高温煅烧而不酥化脆裂的超硬材料,今天也比千百年前容易、经济多了。

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