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急如线,上下来往速如箭。认得是元神,
子后午前须至炼。随意出,随意入,天地三才人得一。
既得一,勿遗失,失了永求无一物。堪叹荒郊冢墓中,
自古灭亡不知屈。
###译文
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细线,在世间上下来往迅速得像飞箭。若能识得那元神,在子时之后午时之前必须进行修炼。能够随意出入(某种境界),天地三才之中人掌握了“一”。一旦获得了这“一”,千万不要遗失,失去了就永远寻求不到任何东西了。可叹那荒郊野外的坟墓之中,自古以来逝去的人数不胜数。
###鉴赏
此诗围绕对生命的认知和修炼的感悟展开。开篇以“人命急如线,上下来往速如箭”生动地写出生命的短暂与仓促,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接着强调“认得是元神,子后午前须至炼”,指出识得元神并在特定时段修炼的重要性,体现出一种修炼的理念。“随意出,随意入,天地三才人得一”描绘出修炼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在状态以及人在天地三才中获得关键要素“一”的情况。“既得一,勿遗失,失了永求无一物”进一步突出对“一”的珍视,认为失去它便难以再有所得。最后“堪叹荒郊冢墓中,自古灭亡不知屈”通过描写荒郊坟墓中无数逝去之人,感叹生命的消逝,从修炼的角度反衬出对正确修炼以把握生命的期许,整首诗将生命的短暂与修炼之法相结合,富有道家修炼的意味和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人命急如线,上下来往速如箭。认得是元神,
子后午前须至炼。随意出,随意入,天地三才人得一。
既得一,勿遗失,失了永求无一物。堪叹荒郊冢墓中,
自古灭亡不知屈。
这看起来像是一首古诗词,内容涉及人命、元神、炼制、得失等主题。关键词如“元神”、“炼”、“天地三才”等,似乎与道教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炼、养生相关。
我需要基于诗词内容,查找或想象创作背景。既然是“查找或想象”,我可以基于诗词内容推测背景,因为诗词本身没有提供具体背景。
诗词内容分析:
-“人命急如线”:人命像线一样急促,暗示生命短暂。
-“上下来往速如箭”:上下往来像箭一样快,可能指精神或能量的流动。
-“认得是元神”:认得元神,元神是道教术语,指人的本真精神。
-“子后午前须至炼”:子后午前,可能指时辰,子时和午时是中医或修炼中的重要时间;须至炼,必须去炼制。
-“随意出,随意入,天地三才人得一”:元神可以随意出入,天地三才(天、地、人)中人得一,指获得元神或某种境界。
-“既得一,勿遗失,失了永求无一物”:得到它后不要失去,失去后永远无法求得。
-“堪叹荒郊冢墓中,自古灭亡不知屈”:感叹在荒郊野岭的坟墓中,自古以来灭亡的人数不胜数。
整体上,这似乎在描述一种修炼或精神追求,强调珍惜生命、修炼元神,避免死亡和灭亡。
现在,我需要想象或查找创作背景。既然是诗词,可能来自某个流派或作者。关键词“元神”、“炼”、“天地三才”等,指向道教或中国民间信仰。
可能的背景:
-道教修炼:诗词可能描述了道教的修炼过程,涉及元神出窍、炼丹等。
-儒家或其它:但内容更偏向道教。
-历史人物:如吕洞宾、张道陵等道教神仙,但诗词没有指定。
-想象背景:由于是“想象”,我可以创建一个合理的背景,但要基于内容。
指令说“查找或想象”,所以我可以基于常识或文化知识推测。
背景应该只返回文本内容,没有解释。
所以,我需要输出一段文本,描述创作背景。
例如:这首诗词可能创作于宋代,作者是一位道士,描述了修炼元神的重要性,以警示人们珍惜生命,避免死亡。
但要严格遵守:仅返回背景文本内容,不要解释。
所以,我应该写一个简短的背景描述。
格式:背景文本内容。
例如:在道教修炼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元神修炼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但要确保不包含解释。
或许:这首诗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养生思想,作者可能是明清时期的隐士。
诗词中提到了“子后午前”,这是具体的时辰,可能指特定的修炼时间。
整体风格古朴,像是道家或养生诗。
我可以想象背景:一位古代道士在山林中感悟生命,创作了这首诗。
但要简洁。
最终输出:一段文本,描述背景。
例如:背景:这首诗词创作于唐代,作者是一位修道者,通过描述元神的修炼,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修炼的必要性。
要确保是基于内容。
诗词中“荒郊冢墓”暗示了死亡和坟墓,可能与葬礼或阴间相关。
在道教中,有“得道飞升”的概念,避免死亡。
所以,背景可能是:中国道教修炼的背景下,诗人教导人们要炼制元神,以免堕入死亡。
现在,只返回背景文本。
在古代中国道教修炼的背景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词,以强调元神的重要性,警告人们珍惜生命、及时修炼,避免死亡和灭亡的悲剧。
人命急如线,上下来往速如箭。认得是元神,子后午前须至炼。随意出,随意入,天地三才人得一。既得一,勿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