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自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便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甘受辱的中国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山东等地的农民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自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便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甘受辱的中国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山东等地的农民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西方列强以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向中国派出了大量远征军,组成八国联军从天津一路攻打到北京城,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其后又在直隶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作为一个极度排外的群众爱国组织,义和团的发展壮大给当时活跃在中国境内的各国列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各国列强不断向清政府施压。英、法、德、美四国列强更联合起来,向清政府发出了剿灭义和团的照会。

不过,清政府在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却始终没有取得多么明显的效果。不仅如此,义和团在这段时期的发展速度与先前相比反而更加迅猛。列强们对此十分恼火,决定直接从本国派军队前来镇压义和团运动。接下来,先后有八个国家对中国派出了军队,这分别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和俄国。八国派出的军队共同组成了联合军队,简称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最初有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意军五十三人,以及奥军五十人。在与清政府交战的过程中,联军的数目不断增多,其中尤以日军人数最多,总人数最后竟高达两万三千五百余人。

八国一开始派远征军进入我国境内的理由就是保护各国的驻华大使馆。为了打消清政府的疑虑,他们在派兵之前还承诺每个国家只派二三十名士兵。可是,各国很快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中国那句老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1900年6月,八国联军陆续抵达中国。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两千多名联军乘坐火车从天津赶赴北京。在京津两地的交界处廊坊地区,联军与义和团以及清军展开了激烈交锋。被洋枪大炮武装的联军最终被英勇的义和团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暂时退回天津租界。后来,西摩尔在提及这一战时曾说:“若义和团所用武器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

然而,首战告捷的义和团与清军却在随后与八国联军的交战中不断遭遇失败,这一方面是因为八国联军的援军陆续赶到,军队人数增加,实力随之变得十分强大;另外一方面却是因为清军在倚赖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作战的同时,又不断对义和团施以暗算,致使己方的实力越来越弱。

6月17日,大沽口炮台落入了八国联军之手。大沽口守将罗荣光当时已年近七旬,他带着三千多名将士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只可惜,因为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实在太过悬殊,清军将士最终弹尽粮绝,败在了八国联军手上,罗荣光也在此战中壮烈牺牲。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八国联军宣战。

从6月17日到7月14日,八国联军又对天津展开了进攻。当时总共有大约一万名清军驻守在天津,清军将领聂士成将这些清军分成多个部分,在天津各处严防死守。6月17日,天津守军在与八国联军首度交战的过程中取得了小胜,致使二十一名联军非死即伤。在其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清军和义和团联合起来,对八国联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期间,八国联军的援军陆续赶到,力量随之不断壮大,最终击败了清军和义和团,攻陷了天津。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将领聂士成壮烈牺牲。与此同时,八国联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总共死伤了九百多名联军。

同年8月,两万名八国联军开始从天津向北京进发。8月13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不久之后,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外出逃难,这也是继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第二次逃离北京城避难。

北京失陷后,八国联军又对保定、山西、张家口和山海关发起了进攻。在进攻的过程中,联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攻陷北京后的头三天,八国联军公开允许军队在城内大肆抢劫,当时北京城的家家户户都被洗劫一空,连宫中的珍宝和文物也遭到了洗劫。不仅如此,联军在抢劫的过程中还时常滥杀无辜,奸淫妇女,给北京城内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向北京进犯的八国联军旧照 

1900年8月,清政府开始向八国政府议和。1901年,奕劻和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此落下帷幕。

显示全部内容
返回专题:中华上下五千年
返回栏目: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