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诗偈 其一七○_庞蕴

宝珠内衣里,系来无量时。遇六恶知识,又常假慈悲。

牵我饮欲酒,醉卧都不知。情尽酒复醒,自见本道师。

AI注解:

###逐句翻译

1.那珍贵的宝珠在我的内衣里面,已经系了很长很长时间啦。

2.碰到了那六个不好的“知识”(这里结合佛教语境等理解为不好的引导者之类),又常常假装慈悲的样子。

3.拉着我去喝那欲望的酒,喝醉了躺着啥都不知道。

4.等情感(欲望等)没了,酒也醒了,自己就见到了本来的“道师”(类似内心真正的指引者等)。

###词句鉴赏

1.“系来无量时”:“无量时”很精妙,用“无量”(无数、很长)来形容时间,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宝珠(可理解为内心的某种纯净、本真等)被“藏”在那里的时间之久,有一种历经漫长岁月的感觉。

2.“牵我饮欲酒”:“牵”字用得好,把那种被不好的力量(六恶知识)强行拉去做不好的事(饮欲酒,欲望就像酒一样让人沉迷)的状态表现出来,很生动,就好像能看到有人被拽着去做坏事的画面。

3.“醉卧都不知”:“醉卧”和“都不知”,描绘出被欲望迷惑后那种浑浑噩噩、啥都不清楚的状态,让读者能体会到那种迷失的感觉。

4.“情尽酒复醒”:“情尽”和“酒复醒”形成一种转折,前面是沉迷,这里是清醒的开始,有一种从迷乱到觉醒的过程感,很有层次感。

AI诗词背景分析:

第一段:“宝珠内衣里,系来无量时。遇六恶知识,又常假慈悲。”从字面上看,“宝珠内衣”可能象征珍贵的事物被隐藏或保护,而“系来无量时”可能指经历无数时间或考验。“六恶知识”和“假慈悲”暗示了周围存在虚伪、有害的人或环境,可能是在道家或佛教的背景下,指的是对修行者有害的邪师或恶友。

第二段:“牵我饮欲酒,醉卧都不知。情尽酒复醒,自见本道师。”这里描绘了被诱惑、沉溺于欲望的情景,类似于醉酒后失去意识,随后欲望耗尽,醒悟后见到真正的师父或导师。这可能与修行过程中的试炼有关,强调内心的净化和觉醒。

接下来,我需要结合这些元素,构建可能的创作背景。诗中的意象如宝珠、欲酒、恶知识等,常出现在道教或佛教的典籍中,可能作者在宗教或哲学领域有背景,尤其是与修行和内心斗争相关的经历。可能作者在修行过程中遭遇了各种诱惑和误导,最终通过自我反省或考验,找到真正的指引。

考虑到“宝珠内衣”和“欲酒”的比喻,可能作者经历了一个从迷惑到觉悟的过程,强调内在的珍宝和外在的诱惑之间的对比。这种背景可能与个人修行故事有关,或者对某个宗教人物的描述。

另外,诗的结构和用词简洁,可能属于某个特定的流派或时期,比如唐宋时期的禅诗或道家诗,但需要进一步确认。不过用户要求只思考背景,所以可以暂时不涉及具体朝代,而是侧重于作者可能的身份和经历。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希望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因此解释时要保持简洁明了。可能作者是一个修行者,可能在道教或佛教环境中,经历了妖魔或邪师的考验,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觉醒,找到真正的导师。

总结起来,作者创作背景可能包括:在宗教修行中遇到诱惑和误导,通过内心的坚持和反思,最终获得真正的指导和启示。可能作者本身有修行经历,或者是在记录某个宗教事件、人物的遭遇。

这两段诗文透露出作者在修行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觉醒。从意象和表达看,可能作者身处一个隐秘的修行环境,如山林道观或密传门派,以"宝珠内衣"暗喻珍藏的道法真谛或内在智慧,而"无量时"则暗示历经漫长岁月的修行磨砺。诗中"六恶知识"与"假慈悲"的矛盾,或源于作者曾被伪君子或邪师误导,这些虚伪的"善知识"以表面的仁慈诱导修行者偏离正道。后段"牵我饮欲酒"的描写,可能反映了作者在修炼过程中受到欲望的侵蚀,仿佛被灌醉般迷失方向。但"情尽酒复醒"的转折,又展现出作者通过克制情欲、净化内心,最终在迷醉后醒悟,重新见到指引修行的本道师。这种经历很可能发生在某个宗教门派的传承过程中,作者可能是经历考验后获得真传的弟子,或是试图揭示修行路上真假善知识之辨的智者。诗文中的意象选择和哲理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修行本质的深刻认知。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宝珠内衣里,系来无量时。遇六恶知识,又常假慈悲。牵我饮欲酒,醉卧都不知。情尽酒复醒,自见本道师。

下载文档
已下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