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越州观察使差人问师以禅住持依律住持师以偈答_灵默

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禅。酽茶两三椀,意在钁头边。

AI注解:

###逐句翻译

-“寂寂不持律”:安安静静地不遵守那些戒律。

-“滔滔不坐禅”:没完没了地也不去坐禅修行。

-“酽茶两三椀”:喝上两三碗浓浓的茶。

-“意在钁头边”:心思却在那锄头(劳作)上面呢。

###词句鉴赏

-**“寂寂”与“滔滔”**:这两个词形成了一种反差。“寂寂”给人安静、寂静的感觉,“滔滔”又有那种连绵不断、不停歇的意味。就好像说一个人有时候安静得很,有时候又很活跃,生动地描绘出一种看似矛盾却又真实的生活状态。它让诗句有了一种节奏感,也暗示出诗人对于那种刻板修行方式(持律、坐禅)的一种态度,不是循规蹈矩地去做,而是有自己别样的生活节奏。

-**“意在钁头边”**:这句很精妙。它直接表明了诗人的心思所在。一般大家觉得修行就是持律、坐禅这些宗教仪式,可诗人却说自己心思在“钁头边”(劳作),这是一种很直白的表达。用这种方式传达出一种对平凡、质朴生活的追求,觉得在劳作中也能有修行的意境,很有生活气息,让人感觉很亲切,打破了大家对修行的常规认知,有一种洒脱、自在的情感在里面。就像我们现在说“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但诗人觉得这“苟且”(劳作)也是有意义的。

-**整体情感**:整首诗通过这种对常规修行方式的“否定”(不持律、不坐禅)和对另一种生活(喝茶、劳作)的肯定,传达出一种随性、自在的情感。没有那种严肃、刻板的宗教修行氛围,而是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让人觉得很真实、很动人,仿佛看到一个不拘泥于形式,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修行真意的人。

AI诗词背景分析:

第一句“寂寂不持律”,可能是在说内心宁静但不拘泥于规矩,或者不遵守某种戒律。第二句“滔滔不坐禅”,这里的“滔滔”可以理解为水流不断,可能比喻思绪或外在事物的不断流动,但不坐禅,说明不追求内心的禅定状态。第三句“酽茶两三椀”,描述喝浓茶,可能和诗人当时的闲暇时光有关,或者借茶表意。第四句“意在钁头边”,“钁头”应该是指农具,可能暗示诗人有农耕经历,或者借农具表达某种生活态度。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诗人的可能身份和背景。作者的风格比较平淡,有隐逸的味道,可能属于唐代或宋代的诗人,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文人常有隐居、归隐山林的题材。从用词上看,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更偏向自然和日常生活,可能是一位隐士或者田园诗人。

然后,要注意诗句中的意象。“寂寂”和“滔滔”形成对比,可能表达了内心与外界的不同状态。“酽茶”和“钁头”又都是日常物品,可能反映了诗人既喜欢独处又不远离尘世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另外,可能需要考虑诗人是否有特定的生平事件影响了他的创作。比如,是否经历了宦海沉浮,选择归隐,或者是因为某个特定的环境或经历,比如闲居、农耕生活,导致他写下这样的诗句。也有可能作者是文人中的闲人,喜欢自我放逐,享受自然,因此诗中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还要分析诗的结构和押韵,是否符合某个诗体的特点,比如绝句、律诗等。虽然这首诗是四句,每句七个字,结构上类似绝句,但没有明显的对仗,可能是组诗中的一首,或者作者特意为之,没有严格遵循传统诗格。

再考虑诗中的主题和情感,可能涉及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赞美。这样的主题在古诗中很常见,尤其是道家思想影响下的诗人,如陶渊明、白居Easy之类的。但这里用的是更简洁的语言,可能和这些人的风格有些不同,也可能有独特之处。

另外,要注意可能的典故或化用前人诗句,比如“滔滔”可能出自“滔滔不绝”,但在这里可能表示思绪的活跃,或者外在的繁忙,而“寂寂”则可能相反,表达内心的宁静。这样的对比可能表达诗人选择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既不过分沉溺于静,也不盲目追求动,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

还有,诗中的“意在钁头边”可能带有一些幽默或自嘲的意味,即诗人的志趣在手中的农具上,可能暗示他对现实的某种态度,也许是在表达自己虽然有名士的风范,但更倾向于实际的生活,或者是在批判当时文人的虚伪。

不过,由于这首诗比较简短,没有太多线索,可能需要进一步推测。比如,作者可能生活在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或者正处于某种矛盾之中,比如仕途的起伏,最终选择归隐,通过这样的诗句表达内心的状态和态度。

综合来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隐居、田园生活有关,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作者可能是文人中的闲人,或者有农耕经历,通过茶和农具来寄托情思。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可能反映出对内外平衡的重视,或者对当时社会某种现象的反思。

需要确认是否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或作者生平信息,但如果没有的话,只能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测。确保用词通俗易懂,避免生僻字,同时结构清晰,分点说明。可能还要提到诗的风格,如自然质朴,意象选择贴近生活,情感平和,这些都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闲适淡泊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根据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可以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宋代,这两个朝代都有文人归隐山林、追求自然的风气。

1.**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中“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禅”表现出作者超脱世俗拘束的态度。“不持律”暗示他不拘泥于礼法或教条,“不坐禅”则说明他并非苦修之人,而是以一种随性自然的方式安顿身心。这种生活状态常见于隐士或退隐官员,他们通过内心宁静(“寂寂”)与外在活跃(“滔滔”)的平衡,表达对世事的淡然。

2.**田园意象的运用**

“酽茶两三椀”中,“酽茶”是浓茶,常与文人雅士的日常闲适相连;“两三椀”则体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节奏。而“意在钁头边”中,“钁头”是农具,直接指向农耕生活。这可能表明作者有亲身参与农事的经历,或曾在乡野间生活,借农具和茶饮寄托对朴实生活的赞美。

3.**心性与生活的交融**

诗中“意在钁头边”可能隐含一种对劳作的专注与满足,哪怕看似简单,却体现人生真意。这种态度与唐代王维、宋代陆游等文人的隐逸精神相通,他们常通过自然景物和日常活动表达对世事的疏离与对生活的体悟。

4.**诗歌风格的自然流露**

诗句语言平实,贴近生活,缺乏华丽辞藻,却有一种朴素的哲思。这种风格可能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或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体现出一种“大道至简”的审美追求。

综上,这首诗的背景可能与作者隐居田园、淡泊名利的生活经历相关,也反映出他追求内心自由与外在安宁的处世哲学。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禅。酽茶两三椀,意在钁头边。

下载文档
已下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