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秦闺怨 其二_殷济

春至感心伤,低眉入洞房。征夫天外别,抛妾镇渔阳。

有意连新月,无情理旧妆。长流双睑泪,独恨对芬芳。

AI注解:

###逐句翻译

-春天来了,(我的)心里满是伤感,低着头走进卧室。

-出征的丈夫在遥远的地方分别,把我独自留在渔阳。

-(我)有心去看那弯弯的新月(想寄托思念),却无心去梳理旧时的妆容。

-双眼一直流着泪水,只恨自己对着这美好的景色(却如此孤单伤心)。

###词句鉴赏

-**“低眉入洞房”**:“低眉”这个动作很生动,就像我们平时心里难过、情绪低落时,不自觉地会低着头一样,把女子内心的伤感通过这个动作表现出来,让我们能感受到她的那种低落情绪。

-**“有意连新月,无情理旧妆”**: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有意”和“无情”形成鲜明对比,女子心里想着新月(可能是希望新月能给远方的丈夫带去思念),但却对梳理妆容毫无兴趣。就好比我们有时候心里想着一件事,就没心思去做其他平常喜欢做的事,很真实地体现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已经让她无心顾及自己的外表。

-**“长流双睑泪”**:“长流”强调了泪水一直不停地流,就像我们看电视剧里那种极度伤心的人,眼泪止不住。把女子那种长时间沉浸在思念丈夫的痛苦中,悲伤到泪水不断的状态表现得很到位,让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伤心。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需要将这些元素联系起来,推测作者可能的背景。例如,“春至”可能暗示春天的到来,但作者感到心伤,可能与春天的生机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哀愁。然后“低眉入洞房”可能是指新娘进入婚房,或者新居,在传统诗词中,洞房常与结婚相关,所以或许作者是在叙述结婚的场景,但内心有别离之痛,可能涉及到战乱或夫妻离别。结合“征夫天外别”和“渔阳”,可能是指丈夫出征,而“抛妾”中的“抛”字暗示了被抛弃的意味,可能结合历史背景,如安史之乱,渔阳作为叛军起兵的地方,诗中可能表达了对战乱中离散的夫妻的同情。

另外,“新月”和“旧妆”可能暗示时间的流逝,或者对过去的怀念,而“芬芳”可能指春天的花草香味,或者旧物的香气,进一步强化了离别和回忆的情感。最后的“独恨”表明作者对某个事件或人物的怨恨,可能是在离别后独自承受情感痛苦。

还需要考虑诗的结构,四句可能是一首绝句,但分行显示可能为两联,每联四句,不过实际只有四句,可能需要确认。不过暂时假设是四句的绝句。主题方面,主要围绕离别、思念、孤独,可能作者经历了战乱或夫妻分离,或者有个人情感上的创伤。

可能的作者背景是生活在唐朝,因为渔阳涉及安史之乱,而“春至”和“新月”这些意象符合古诗风格。作者可能是一位女性,因丈夫出征而分离,或者在清明时节思念已故的亲人。也可能是在描述新婚后的离别,如丈夫被派往边疆,而自己留守家中。

需要进一步确认历史事件中的渔阳是否与安史之乱相关,安禄山起兵的地方确实在渔阳,所以“抛妾镇渔阳”可能暗示丈夫被派往渔阳镇守,而“妾”则是妻子的形象,可能作者本身是女性,写作时可能抒发对丈夫远行的担忧。同时,“春至感心伤”可能与春天的时节有关,比如结婚后春天到来,但却因分离而悲伤,也可能是在战乱后的春天,对于和平生活的怀念

总结下来,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唐代,某位女性,或许在安史之乱期间,丈夫被派往渔阳镇守,她独自在家,面对春天的景象和旧物,产生强烈的思念和悲伤情绪。或者是在其他时间,如清明节,回忆与丈夫的离别,表达对他们的哀怨和无法释怀的思念。

需要注意不要使用复杂词汇,保持解释清晰易懂。同时,确保只分析背景,不涉及其他问题。还要检查是否有文化或历史细节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根据现有信息,尽量推断。

这首诗描绘了深重的离别之情与孤独哀怨。从"春至感心伤"可推测创作于春季,但作者却因某事心绪低落。第三句"征夫天外别"与"抛妾镇渔阳"暗示作者可能身处战乱时期,丈夫被征调戍边(渔阳在唐代是军事重镇),而诗人被迫留守后方,这种被迫分离的处境令人动容。诗中"低眉入洞房"的描写则让人联想到新娘入新房的场景,或许暗示这是新婚不久后的离别,或是用"洞房"来象征安定的家。"有意连新月"与"无情理旧妆"反差强烈,既表现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又暗含对往事的遗憾。末句"独恨对芬芳"中的芳字,可能指春日花香,也可能暗指故人香魂,深切而含蓄地表达了思念之情。综合来看,这应是作者在战乱年代目睹或经历夫妻离散之苦时所作,同时可能蕴含对家庭安定与个人情感的珍视与痛苦。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春至感心伤,低眉入洞房。征夫天外别,抛妾镇渔阳。有意连新月,无情理旧妆。长流双睑泪,独恨对芬芳。

下载文档
已下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