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
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
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第二句:“黄竹歌声动地哀。”黄竹可能指某种竹子,歌声悲切,让大地都跟着震动。翻译成“黄竹林里传来动人心魄的哀歌”,这样既保留了原意,又比较自然。
第三句:“八骏日行三万里。”八骏是古代传说中神异的马,日行三万里形容速度极快。翻译为“神马每天能跑三万里”,保持简洁。
第四句:“穆王何事不重来?”穆王指周穆王,传说他西巡时驾八骏,一去不返。这里问为什么没回来。翻译成“周穆王为何不归来?”直接点明问题。
翻译部分完成后,需要鉴赏词句。重点放在“动地哀”和“三万里”上。第一句的“绮窗开”用拟人手法,让西王母的动作更生动,表现她的孤独或等待。第二句的“动地哀”通过夸张和比喻,突出歌声的悲怆,让情感更强烈。第三句的“八骏”和“三万里”用数字和传说元素,营造出神速的意象,暗示游侠的迅捷和无奈。第四句的设问引发思考,用穆王的典故表达对无法归来的遗憾。
需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比如“拟人”要解释清楚,用例子说明。同时,确保鉴赏部分只围绕诗词本身,不涉及作者背景。最后检查是否符合要求,比如口语化、亮点数量等。
【逐句翻译】
第一句:西王母住在玉池里,她打开华丽的雕花窗户
第二句:黄竹林里传来动人心魄的哀歌
第三句:神马每天能跑三万里
第四句:周穆王为何不归来?
【词句鉴赏】
1."动地哀"(第二句)
用夸张手法把哀伤之情具象化,就像现在说"这歌听得我地动山摇",通过环境反应衬托情感强度。比直接写"悲伤"更有画面感。
2."三万里"(第三句)
数字游戏很巧妙:现实中马每天最多跑100公里(约30里),这里用三万里的神话数字,既表现游侠的速度,又暗示"距离产生美"的遗憾。
3."何事不重来"(第四句)
用设问制造悬念,像朋友突然问"你咋还不回来"。穆王西巡八骏的典故,暗合游侠的远行,既点明主题,又留下无限怅惘。
【特别提示】
李白喜欢用"三"这个数字制造夸张效果(比如"三山五岳"),这里用"三万里"同样达到这个效果。就像现代人用"十万加"形容很多,古人用"三万里"就说明距离之远。
【翻译技巧】
把"穆王"换成"周穆王"更易懂,用"神马"替代"八骏"保持口语化,同时保留传说元素。最后句用"回来"替代"重来",既符合现代习惯,又维持了原意。
这样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又让现代读者能轻松get到其中的妙处。就像用微信语音解释古诗,既准确又生动。
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打开绮丽的窗户相迎,席间演奏黄竹之歌,其声哀婉动人。周穆王驾驭八骏,一日可行三万里,然而此后却再也没有归来。此诗可能是诗人有感于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抒发对时光易逝、往事难追的感慨,或是借古喻今,表达对某种难以复返的美好或情境的怀念。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