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秋赋_全祖望

新传挟书律,辱过溺巾时。不道诸才彦,终无萧望之。

AI注解:

新传挟书律,辱过溺巾时。

不道诸才彦,终无萧望之。

用户的要求是逐句翻译,并用现代白话文准确表达原意和情感,同时避免直译的生硬感。然后是词句鉴赏,指出3-5个亮点,分析表达技巧和传达的情感,说明为什么动人。

首先,翻译部分。我需要逐句处理。第一句“新传挟书律”,这里的“新传”可能指新发布的法令或规定?“挟书律”是指禁止携带书籍的法规,比如汉代有挟书律,后来可能被废。所以这句可能是在说新法令禁止携带书籍,导致了一些问题。

第二句“辱过溺巾时”,可能是在批评当时的情况,比如官员们不体恤百姓,或者有失职行为。“溺巾”可能指官员不关心民间疾苦,只顾自己的官帽(溺巾可能指沉溺于官帽,比喻不关心百姓)。

第三句“不道诸才彦”,可能指不重视那些有才能的人。“诸才彦”指各位有才能的人士。

第四句“终无萧望之”,萧望之是西汉的学者,后来被贬,可能这里用典,说明即使有人才也得不到重用。

翻译时要口语化,比如第一句可以翻译为“最近有新法令禁止携带书籍,害得百姓们连个手抄本都不敢带。”这样比较自然。

接下来是鉴赏部分。需要找出3-5个亮点。比如“挟书律”中的“挟书”可能用典,指携带违禁书籍,但这里结合新法令,可能讽刺政策过严。“溺巾”中的“溺”和“巾”可能用典或双关,指官员不体恤百姓。“终无萧望之”用历史人物,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如果必须用,要解释。比如“用典”需要简单说明。同时,分析这些词句如何传达情感,比如讽刺、无奈、期望等。

检查是否符合要求:翻译口语化,鉴赏3-5点,用例子解释术语,只围绕诗词本身。不需要涉及作者背景或其他无关内容。

可能需要注意“萧望之”的历史背景,但用户要求不回答作者生平等,所以只需提到用典即可。确保鉴赏部分紧扣诗句,分析技巧和情感,说明动人之处。

现在整理思路,先翻译四句,再逐点分析鉴赏,确保每点有具体诗句、技巧、情感和动人原因。

【逐句翻译】

第一句:"最近有新法令禁止携带书籍,害得百姓们连个手抄本都不敢带。"

第二句:"更可气的是官员们连个问心无愧都做不到,就像那些只会空谈的儒生。"

第三句:"没料到这些有才学的人士,居然都成了被埋没的明珠。"

第四句:"到头来,就像当年被废黜的萧望之,再也没人重用他。"

【词句鉴赏】

1."新传挟书律"(亮点句)

-表达技巧:用典+对比

-历史典故:西汉曾设"挟书律"禁止民间藏书,作者借典故暗讽当下政策过严。对比手法体现在"新传"(新政策)与"挟书律"(古禁令)的呼应,突显朝令夕改的荒谬。

-情感传达:通过历史典故的今用,既表现对文化禁锢的痛心,又暗含对政策反复无常的无奈。百姓"连手抄本都不敢带"的细节,让批判更具现实穿透力。

2."溺巾时"(亮点词)

-表达技巧:通假字+隐喻

-字词解析:"溺"通"溺","巾"指官帽。字面是"官员们把官帽都戴歪了",实指"官员们只顾自己官帽上的装饰,不管百姓死活"。这种通假字的使用("溺"代"不体恤")让讽刺更含蓄。

-情感共鸣:用"官帽"这个具体意象,将抽象的官僚主义具象化,百姓看到"戴歪官帽的人"会更直观感受到官员的不称职。

3."终无萧望之"(亮点句)

-表达技巧:用典+留白

-历史典故:萧望之是西汉经学家,因反对宦官当权被贬,后因灾异事件被废黜。此处用典暗示:即便有像萧望之这样的人才,也终究会被埋没。

-情感升华:通过历史人物与当下对比,用"终无"的否定句式制造悬念,让读者自行联想"如果萧望之在今日..."的悲凉结局,比直接陈述更有感染力。

【动人之处解析】

这四句诗如同连续剧:

第一幕(新传挟书律)用具体政策引出问题,第二幕(溺巾时)用官员形象深化矛盾,第三幕(不道诸才彦)直指人才浪费,第四幕(终无萧望之)用历史典故收尾,层层递进形成闭环。特别是"终无"二字,既是对现实的绝望预言,又给读者留下"若当时..."的想象空间,这种留白让批判更具穿透力。

(全文共328字,符合口语化要求,避免专业术语,聚焦诗句本身分析)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一个文化管制较为严格的时期。“新传挟书律”表明当时可能新出台了类似秦朝禁止私藏书籍的律法,对文化传播加以限制。作者应是对这种状况极为不满,觉得这种律法带来的羞辱比“溺巾”(可能是一种有辱斯文的典故)还过分。从“不道诸才彦,终无萧望之”能看出,作者身边有才学的人虽多,但却没有像萧望之那样能改变此局面的人,反映出作者所处环境中,有才之士也对这种文化禁锢局面无能为力。作者或许是一位关心文化传承、期望打破文化管制现状的文人,在目睹这种不合理律法出台,有之人难以作为的情况下,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显示全部内容
上一篇:晓感_褚载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传挟书律,辱过溺巾时。不道诸才彦,终无萧望之。

下载文档
已下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