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卧闻嵩山钟_宋之问

卧闻嵩山钟,振衣步蹊樾。槁叶零宿雨,新鸿叫晴月。

物改兴心换,夜凉清机发。昔事潘镇人,北岑采薇蕨。

倚岩顾我笑,谓我有仙骨。铭德在青春,徇禄去玄发。

悔往自昭洗,练形归洞窟。

AI注解:

这首诗看起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可能来自《长恨歌》或其他相关作品。不过用户没有提到作者,所以我得专注于诗本身。首先,我需要逐句翻译,确保用口语化的现代汉语,同时保留原意和情感。比如第一句“卧闻嵩山钟”,要准确翻译成“躺床上听到嵩山传来钟声”,这样既口语又保留了原意。

接下来是词句鉴赏,要找出3-5个亮点。比如“槁叶零宿雨,新鸿叫晴月”这两句,槁叶和宿雨形成对比,新鸿和晴月呼应,这里用了对比和意象叠加的手法,营造出季节交替的感觉,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需要解释清楚这些手法,同时说明为什么动人。

然后要注意用户的具体要求:翻译要自然,不用书面语;鉴赏避免专业术语,必要时解释;只围绕诗词本身,不涉及背景或作者。我需要确保在翻译时用词口语化,比如“振衣步蹊樾”可以译为“抖抖衣服往林荫小路走”,这样更自然。

鉴赏部分,要挑出最精妙的词句,比如“倚岩顾我笑,谓我有仙骨”,这里通过动作和对话表现人物关系,用“仙骨”比喻超凡脱俗,需要解释比喻和动作描写的作用,以及传达的情感。

还要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求,比如用户强调只围绕诗词本身,所以不能加入作者生平或其他无关信息。需要确保每个部分都符合要求,尤其是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者如果用了,必须立即举例解释。

最后,整合翻译和鉴赏部分,确保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自然。可能需要多次调整,比如确认每句翻译是否准确传达原意,鉴赏点是否足够突出,并且分析到位。同时,保持回答的简洁,不冗长,符合用户的要求。

【逐句翻译】

第一段:

躺床上听到嵩山传来钟声(卧闻嵩山钟)

抖抖衣服往林荫小路走(振衣步蹊樾)

干枯的叶子被夜雨打落(槁叶零宿雨)

新生的鸿雁在晴天月亮下鸣叫(新鸿叫晴月)

第二段:

景物变化让我心也跟着变(物改兴心换)

夜凉时更觉清静机敏(夜凉清机发)

想起过去在潘阳镇当官时(昔事潘镇人)

常去北山采薇蕨当野菜(北岑采薇蕨)

第三段:

靠在岩石上看我发笑(倚岩顾我笑)

说我有仙人的骨相(谓我有仙骨)

铭记美德在青春年少时(铭德在青春)

却为禄位染白头发(徇禄去玄发)

第四段:

后悔过去的行为要彻底清洗(悔往自昭洗)

修炼身体回归洞窟隐居(练形归洞窟)

【词句鉴赏】

1."槁叶零宿雨,新鸿叫晴月"(对比意象)

用干枯落叶和夜雨形成画面,再转到晴天月夜的新雁鸣叫。通过"槁"与"新"、"零"与"叫"的动词对比,像快进镜头一样展现季节交替,暗喻人生老病死与希望重生的循环。

2."倚岩顾我笑,谓我有仙骨"(动作悬念)

诗人突然停下脚步转身笑问,这种打破叙事的转折特别抓人。把"仙骨"比作超凡气质,用最朴素的对话引出最深刻的自省。

3."徇禄去玄发"(双关妙用)

"玄发"本指黑发,这里故意用道家术语"玄"字,既暗示为禄位白头,又暗藏"玄发"与"仙骨"的对照,让人生发"禄位可换仙骨否"的思考。

4."练形归洞窟"(意象闭环)

从"卧"到"倚"再到"归洞窟",三个动作构成完整的隐逸闭环。末句"练形"呼应前文"仙骨",把白发修炼成道骨的过程具象化。

【特别解析】

"新鸿叫晴月"这句最妙,鸿雁本就象征高洁,而"叫"字既写声音又带情绪,和"晴月"构成视听双关。就像现在说"鸟叫晴空",既写实又带诗意,把自然现象转化为人物心境的映照。

这种炼字手法在整首诗中反复出现,比如"振衣"的"振"字,既写动作又暗示精神振作;"零"字用得极准,干枯的叶子被夜雨击落,画面感立刻有了重量。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作者可能处于一个幽静山林的环境创作。从诗中“卧闻嵩山钟,振衣步蹊樾”能看出,作者当时应是身处嵩山附近,可能在一处住所躺着听到钟声,而后起身漫步在山间小路上。“槁叶零宿雨,新鸿叫晴月”描绘了夜雨初停后,落叶飘零,新雁在晴月下鸣叫的景象,说明创作时间大概是秋季雨后的夜晚。

作者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反思与转变。“物改兴心换,夜凉清机发”体现出因周围事物变化引发内心改变,秋夜凉意触发思绪。“昔事潘镇人,北岑采薇蕨”表明作者过去可能在藩镇任职做事,后来离开到北山采蕨菜,生活发生重大转折。“倚岩顾我笑,谓我有仙骨”可能在山中遇到他人,对方说自己有仙骨,这让作者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觉得过往追逐功禄有所后悔,所以才有“悔往自昭洗,练形归洞窟”,想要洗清过往,归隐山林修炼。整体推测作者是在经历人生起伏、处于山林秋夜感而发创作此诗。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卧闻嵩山钟,振衣步蹊樾。槁叶零宿雨,新鸿叫晴月。物改兴心换,夜凉清机发。昔事潘镇人,北岑采薇蕨。倚岩...

下载文档
已下载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