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之官去,穷愁惨别魂。白烟横海戍,红叶下淮村。
澹浪摇山郭,平芜到县门。政成堪吏隐,免负府公恩。
###逐句翻译
陶渊明一样的官员要赴任离去,穷困忧愁的分别让人魂都要碎了。白色的烟雾横在海边的营垒上,红色的叶子飘落在淮河岸边的村庄里。水波轻轻摇晃着山城,平坦的草地一直延伸到县衙门口。等到政绩有成可以隐居为官,才不会辜负府公的恩情。
###词句鉴赏
-**“白烟横海戍,红叶下淮村”**:这两句对仗工整,“白烟”对“红叶”,“横”对“下”,“海戍”对“淮村”。通过对两种不同颜色(白、红)和不同场景(海边营垒、淮河村庄)的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画面感的离别场景,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烟雾缭绕的营垒和红叶飘落的村庄,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澹浪摇山郭”**:“摇”字用得很妙,把水波轻轻晃动,仿佛在摇动山城的样子生动地表现出来,赋予了水波人的动作,这就是拟人手法,就好像水波是个调皮的孩子在摇晃着山郭,让画面有了动态感,也让整个场景更加鲜活。
-**“政成堪吏隐”**: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希望官员赴任后能做出政绩,然后可以过上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既实现了为官的责任,又能满足内心对某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和美好的愿景。
整首诗通过这些精妙的词句,把离别的愁绪、对赴任之地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情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人感受到那种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
然后,“白烟横海戍,红叶下淮村”这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象,白烟可能指海边的雾气,横海戍可能涉及边防或军事,红叶下淮村则可能描绘秋天的景象,红叶飘落在淮河畔的村庄,这可能暗示作者曾经历过边疆戍守或者有相关的经历,或者是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接下来的“澹浪摇山郭,平芜到县门”继续描绘自然景色,澹浪可能指微波荡漾的水面,山郭可能指山城或山边的村落,平芜到县门可能指广阔的原野延伸到县城门口,这可能表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或者是在描写一个宁静的乡村环境,可能与作者的隐居生活有关。
最后两句“政成堪吏隐,免负府公恩”提到政事完成,可以隐居,免负府公恩,这可能表明作者曾经在官场任职,政绩不错,但选择退隐,以避免辜负上级的恩情,或者是在表达对仕途的反思,认为完成政事后适合归隐,同时希望不辜负上级的期望。
接下来,我需要将这些分析整合起来,推断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曾在地方官职上任职,政绩良好,但因个人原因或仕途压力选择辞官归隐,类似于陶渊明的行为。同时,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可能反映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者是在退隐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
还要注意用户提到的限制,不能使用生僻字或复杂词汇,所以需要保持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只思考背景,不回答其他问题,因此要专注于分析诗句背后的故事,而不是其他方面。
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虑诗句的结构和用词,比如“横海戍”可能暗示作者有边疆或军事相关的经历,或者是在比喻某种处境。而“淮村”可能指作者的故乡或某个具体地点,这可能影响作者的创作动机。
最后,综合所有线索,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曾在地方官职上任职,后来选择退隐的士人,可能有对仕途的不满或对自然的热爱,创作此诗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选择。同时,提到“免负府公恩”可能说明作者在退隐前有对上级的感激之情,或者是在完成职责后感到释然。
需要确保回答符合用户的要求,详细但不过于复杂,专注于创作背景,不涉及其他内容。可能还要提到作者可能受陶渊明影响,或者是在表达类似归隐的情感,以及诗中自然景象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一位士人在仕途失意后选择归隐有关。从诗中"陶令之官去"一句可见,作者可能借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典故,暗喻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穷愁惨别魂"则透露出作者在离任时内心的悲凉,或许经历了仕途挫折或政治困境。
"白烟横海戍,红叶下淮村"描绘了边塞与江南的意象,暗示作者可能有过戍边经历,或曾任职于淮河流域的地区。"澹浪摇山郭,平芜到县门"通过水波、山峦、原野等自然景象,展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与陶渊明的归隐主题相呼应。
末句"政成堪吏隐,免负府公恩"表明作者在完成政务后选择归隐,既是对自身政绩的肯定,也暗含对上级恩情的感激。整体来看,这可能是一位曾在地方官职上任职、后因某种原因辞官归隐的士人所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对仕途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陶令之官去,穷愁惨别魂。白烟横海戍,红叶下淮村。澹浪摇山郭,平芜到县门。政成堪吏隐,免负府公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