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送刘逖赴闽辟_贯休

离乱生涯尽,依刘是见机。从来吟太苦,不得力还稀。

路入闽山熟,江浮瘴雨肥。何须折杨柳,相送已依依。

AI注解:

第一句是“离乱生涯尽,依刘是见机。”这里“离乱”指的是战乱或社会动荡,“生涯尽”可能意味着经历了很多,终于结束。后半句“依刘是见机”可能引用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表示懂得抓住时机依靠强者的智慧。

接下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注意口语化,避免生硬。比如“离乱生涯尽”可以翻译为“经历了战乱动荡的生涯终于走到尽头”,这样既准确又自然。然后“依刘是见机”可能需要解释“刘”指的是刘备,但用户要求不涉及作者背景,所以可能直接说“懂得及时依靠强者才是明眼人”。

第二联“路入闽山熟,江浮瘴雨肥。”这里“闽山”指福建的山,可能诗人多次经过,变得熟悉。瘴雨肥,瘴气弥漫的雨反而让江水丰盈,可能用夸张手法表现环境的艰苦与自然的力量。

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意,比如“路入闽山熟”可以译为“走在闽山里变得熟稔”,而“江浮瘴雨肥”可能需要解释为“江水被瘴雨滋养得格外丰美”,这样既保留了原意,又口语化。

鉴赏部分需要找出3-5个亮点。第一句的“见机”用典巧妙,可能分析其比喻或用典手法。第二句的“瘴雨肥”是反常搭配,用对比或夸张来突出环境的独特。第三句的“折杨柳”可能涉及典故,如折柳送别,但这里反用其意,表达无需实物相送,情感已足够。

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如果提到用典或比喻,要立刻举例说明。比如解释“依刘”用了三国典故,但用户可能不熟悉,所以需要简单说明,但用户要求不涉及背景,所以可能需要更隐晦的处理。

检查是否有遗漏或误解。比如“不得力还稀”可能是指诗人在创作时不够着力,但结合全诗,可能更偏向于“不得力还稀”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不够,但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可能需要重新分析,确保翻译和鉴赏准确。

最后确保翻译和鉴赏部分分开,结构清晰。翻译部分用口语化的现代汉语,鉴赏部分突出关键词句,分析技巧和情感,并说明为何动人。比如“瘴雨肥”用反常搭配制造惊喜,同时表达对环境的独特感受,使诗句生动。

【逐句翻译】

第一句:"经历了战乱动荡的生涯终于走到尽头,懂得及时依靠强者才是明眼人。"

第二句:"走在闽山里变得熟稔,江水被瘴雨滋养得格外丰美。"

第三句:"从来创作诗歌太苦涩,表达情感反而不够自然。"

第四句:"何须折柳送别,我们之间早有了深情难舍的牵挂。"

【词句鉴赏】

1."依刘是见机"(第三句)

这个典故化用自《三国志》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用"刘"代指值得依靠的强者。"见机"二字既指看透时机抓住机遇的智慧,又暗含"识人"的深意。诗人用典不着痕迹,既点明人生智慧,又为后文"依依"情感做铺垫。

2."瘴雨肥"(第二句)

把"瘴雨"这种致病因素,反用为滋养江水的力量,形成"恶劣环境→美好结果"的戏剧反差。用"肥"形容江水,既符合南方多雨的地理特征(雨水丰沛),又暗含逆境中孕育生机的哲理,堪称绝妙比喻。

3."折杨柳"(第四句)

化用唐代折柳送别的传统意象。诗人故意反其道而行——既然情感已足够深厚,就不必再用实物寄托。这种"去仪式化"的表达,让离别场景更显自然真挚,比常规送别更耐人寻味。

【动人之处】

三组对比制造张力:离乱与安宁、瘴雨与丰美、折柳与依依。尤其"瘴雨肥"用负面意象制造正面效果,既符合闽越地区真实气候,又暗合诗人历经磨难终见光明的创作历程。最后用"依依"收束全篇,比直接抒情更显含蓄隽永,让读者自行体会离别背后的深情。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离乱生涯尽”表明作者此前经历了长时间的颠沛流离,生活极不稳定。“依刘是见机”,“依刘”常指依附有权势者,说明作者在离乱之后,为求安稳或发展,选择依附他人,这一选择或许也是出于审时度势。

从“从来吟太苦,不得力还稀”能看出,作者一直以来吟诗写作颇为辛苦,然而凭借才华取得的成就却不多,可能在文学道路或个人发展上遭遇诸多挫折。

“路入闽山熟,江浮瘴雨肥”说明作者对前往闽地的路途很熟悉,可能多次往返此地,闽地有瘴雨,环境欠佳。

整体推测,作者在离乱结束后,为谋出路选择依附他人,在前往闽地途中,有感于过往经历、文学创作的不顺以及旅途情景,写下此诗,与相送之人虽未折杨柳,却满是依依惜别之情。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离乱生涯尽,依刘是见机。从来吟太苦,不得力还稀。路入闽山熟,江浮瘴雨肥。何须折杨柳,相送已依依。

下载文档
已下载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