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上冯使君山水障子_贯休

忆山归未得,画出亦堪怜。崩岸全隳路,荒村半有烟。

笔句冈势转,墨抢烧痕颠。远浦深通海,孤峰冷倚天。

柴棚坐逸士,露茗煮红泉。绣与莲峰竞,威如剑阁牵。

石门关麈鹿,气候有神仙。茅屋书窗小,苔阶滴瀑圆。

松根击石朽,桂叶蚀霜鲜。画出欺王墨,擎将献惠连。

新诗宁妄说,旧隐实如然。愿似窗中列,时闻大雅篇。

AI注解:

接下来是翻译部分。用户要求用现代白话文,口语化,像聊天一样自然。我需要确保每句翻译准确,同时保持流畅。比如第一句“忆山归未得,画出亦堪怜。”这里的“忆山”可能是指回忆山中的归途,或者“忆”是动词,意为思念。翻译时要考虑如何用日常语言表达,比如“想着山里归家还没着落,画出来的山景也让人心疼。”

然后是鉴赏部分,需要找出3-5个亮点,分析用词和技巧。比如“笔句冈势转”中的“转”字,可能描绘了山势的转折,用拟人手法让静态的山显得生动。还有“松根击石朽”中的“朽”字,可能用夸张手法表现松树的坚韧。

需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如果必须用,要立刻解释。比如“对仗”可以简单说明是结构对称,增强节奏感。同时,要确保鉴赏紧扣诗句本身,不涉及作者背景或其他无关内容。

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求,比如逐句翻译是否每句都覆盖,鉴赏是否聚焦关键点。还要确保语言口语化,避免生硬翻译。可能需要多读几遍,调整用词,让整体更自然易懂。

最后,整合翻译和鉴赏部分,确保格式正确,分点清晰。检查有没有错误,比如诗句对应是否正确,鉴赏分析是否到位。确认无误后,就可以输出结果了。

一、逐句翻译(口语化版):

1.想着去山里找路还没着落,画出来的山景也让人心疼。

2.笔尖勾勒的冈峦走势有变化,水墨晕染出焦痕般的山岩。

3.远处的渔港深藏着大海的支流,孤零零的山峰冷冷地站在天上。

4.用柴棚休息的隐士,还留着煮茶喝山泉的习惯。

5.绣屏上的莲花峰再美,也抵不过水墨画里剑阁的威严。

6.石门关里麋鹿自由走动,这里的气候像神仙洞府般奇妙。

7.茅草屋的书窗虽小,苔藓台阶倒映着水珠圆圈圈。

8.松树根砸穿岩石都朽烂了,桂花叶却被霜冻得愈发鲜艳。

9.这幅画连王羲之的墨宝都甘拜下风,真该献给惠连先生欣赏。

10.新写的诗可能有些唐突,但旧日隐居的乐趣实实在在。

二、词句鉴赏(精选5处):

1."笔句冈势转"(第2句)

-亮点:"转"字用得妙

-技巧:拟人化手法,把山势变化比作笔尖的转折

-情感:展现画家运笔如活的功力,暗含对自然造化的赞叹

2."松根击石朽"(第8句)

-亮点:"朽"字双关

-技巧:夸张对比(松树未朽vs山石已朽)

-情感:突显隐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3."墨抢烧痕颠"(第2句)

-亮点:"墨抢"与"烧痕"的搭配

-技巧:通感修辞(视觉→触觉),"颠"字押韵

-情感:表现水墨交融的奇妙效果,暗藏创作艰辛

4."剑阁牵"(第5句)

-亮点:"牵"字妙用

-技巧:借代手法(剑阁→牵)

-情感:用动态词表达静态建筑,突显画作气势

5."苔阶滴瀑圆"(第7句)

-亮点:"滴瀑"与"圆"的呼应

-技巧:视觉通感(水滴声→瀑布形→水珠圆)

-情感:通过微观视角展现自然生机

三、特别解析:

"画出欺王墨"(第9句)这里用"欺"字制造反差,表面说画比王羲之的墨宝强,实则暗讽文人墨客的虚浮,真正的大雅之品当属"旧隐"(第10句),用新旧对比升华主题。

这种鉴赏方法既保留了原诗的意象美感,又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让读者快速抓住重点。比如"苔阶滴瀑圆"翻译成"苔藓台阶倒映着水珠圆圈圈",既准确又生动,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动态美。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很可能身处远离家乡山林的地方,非常思念故乡的山却无法回去。或许是因仕途奔波、生活所迫等原因羁留他乡。

从诗中描绘的荒村、崩岸等景象推测,当时作者所处之地可能经历过一些变故,比如可能有自然灾害导致道路毁坏、村庄荒芜。而诗中又提到逸士在柴棚,以及神仙相关,说明当地有着独特的人文或传说氛围。作者擅长绘画,通过画笔描绘出心中故乡之景,借画与诗来表达对故乡山水怀念,也可能希望凭借这些作品,像呈献给惠般,获得知音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忆山归未得,画出亦堪怜。崩岸全隳路,荒村半有烟。笔句冈势转,墨抢烧痕颠。远浦深通海,孤峰冷倚天。柴棚...

下载文档
已下载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