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言嵩岳秀崔嵬,少降连枝命世才。南史两荣唯百揆,
东闽双拜有三台。二天在顶家家咏,丹凤衔书岁岁来。
虚说古贤龙虎盛,谁攀荆树上金台。
###逐句翻译
1.虽说嵩山秀丽又高大,却很少降下像连枝(兄弟)这样的世间杰出人才。
2.在南朝史书中兄弟二人荣耀地担任百官之长(百揆)。
3.在福建东部兄弟双双被授予高位(三台)。
4.两位青天(比喻兄弟俩如青天般清明公正)在头顶(为官一方),家家户户都歌颂他们。
5.吉祥的丹凤(象征朝廷的诏书)年年衔着诏书(任命文书)来。
6.白白地说古代贤人像龙虎一样兴盛,谁能像(这兄弟俩)一样攀折荆树(象征兄弟)登上黄金台(象征高位)呢。
###词句鉴赏
-**“少降连枝命世才”**:“连枝”用得妙,它是比喻手法,把兄弟关系比作连在一起的树枝,形象地体现出兄弟间紧密的联系,传达出对这对兄弟才华出众且兄弟情谊深厚的赞叹。
-**“二天在顶家家咏”**:“二天”是精妙之处,运用比喻,将兄弟二人比作青天,说明他们为官公正、清明,深受百姓爱戴,“家家咏”则从侧面烘托出他们的贤名远扬,这种表达让读者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百姓对他们的歌颂之情。
-**“谁攀荆树上金台”**:“荆树”和“金台”组合得好,“荆树”象征兄弟,“金台”象征高位,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这兄弟俩在兄弟同登高位这件事上的杰出,比古代那些所谓贤人的“龙虎盛”更值得称道,情感真挚且有感染力。
接下来是二天在顶,可能指天上的景象,或者比喻高耸的建筑,家家咏可能指家家户户传唱,丹凤衔书可能来自传说,比如丹凤来仪,象征吉祥或文运。荆树和金台可能涉及典故,比如荆棘丛生的环境,金台可能指黄金台,古代传说中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地方,可能暗示作者希望得到赏识或表达对人才的重视。
然后,我需要考虑这些意象可能的组合。诗中提到少林和丹凤,可能与佛教或道教有关,或者结合了两种文化。丹凤衔书可能象征文运昌盛,而荆树和金台可能暗示在艰难环境中寻求机遇。此外,诗中多次提到“双”和“三”,可能是在强调数量或对比,比如兄弟、两次任命、三个台阁等。
再分析结构,诗分四句,每句七个字,押韵可能在“才”、“台”、“来”、“台”上,但需要确认是否符合平仄。可能作者在表达对某种现象的赞美或批评,比如对少林寺的才华,或者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评价。
考虑到这些,作者可能生活在某个历史时期,可能与佛教或道教有关,或者有仕途上的经历。诗中提到的“虚说古贤龙虎盛”可能暗示作者对古代贤人的感慨,或者对现实的不满,认为古贤的成就被虚传,而现实中的人才难以被识别或提拔。
另外,诗中的“谁攀荆树上金台”可能用荆棘和金台的对比,表达在艰难环境中寻求机会,或者对人才选拔机制的质疑。金台可能象征高高的平台,需要努力攀登,而荆树可能代表困难或挑战。
综合来看,作者可能是在借古讽今,或者赞美某些人才,同时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可能作者有仕途上的经历,或者对地方文化有研究,比如东闽地区的历史。也可能与佛教有关,因为少林寺在嵩山,而“连枝”可能指兄弟或同门,命世才可能指有特殊才能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有些词汇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比如“少降”是否是少林的误写,或者有其他含义。另外,“百揆”通常指百官,但在这里可能指某种特定的职位或事件。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比如南朝是否有相关的史书或事件,东闽地区是否有双拜三台的典故。
可能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下,比如对人才选拔的不满,或者对某个地方发展的感慨。也有可能是在表达对古代贤人的怀念,同时批评当世的不作为。
总结,作者可能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重视人才的文人,可能有仕途经历或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借诗表达对人才被埋没或选拔机制的不满,同时赞美古贤的成就,但感叹现实中难以实现。
这首诗通过嵩岳、少林、丹凤等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才与机遇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创作背景的推测:
**1.作者身份与时代背景**
诗中提及"少降连枝命世才",少林寺位于嵩山,"连枝"可能暗指兄弟或同门,暗示作者或其时代与佛教文化有密切关联。而"丹凤衔书"与"金台"(黄金台,典出燕昭王招贤)的意象组合,又体现出对文治武功的向往。这种儒释交融的意象选择,可能反映出作者生活在唐代至宋代之间,彼时中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互渗透。
**2.人才选拔的隐喻**
"南史两荣唯百揆"中的"百揆"本指百官,此处或指代朝廷选拔人才的机制。"东闽双拜有三台"则可能暗喻地方官场的复杂生态。作者借"二天在顶家家咏"(指天上的景象)与"虚说古贤龙虎盛"(反讽现实)的对比,揭示了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质疑——古代贤人如龙虎般显赫,而今人却只能在虚无中议论。
**3.地理与文化意象**
"荆树"(荆棘)与"金台"的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暗示作者身处困顿却心怀抱负。嵩岳、少林、东闽等地理名词的并置,可能源于作者对中原文化与东南地区的关注,或是曾游历这些地方,将所见所感融入诗中。
**4.情感基调**
全诗通过"虚说"与"谁攀"的反问,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与对理想的执着。这种矛盾情感,可能源于作者经历仕途挫折,或是目睹社会动荡,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人才价值的坚守。
综上,作者可能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文人,既向往古代贤人的成就,又对当世人才选拔机制感到失望,借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隐含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虽言嵩岳秀崔嵬,少降连枝命世才。南史两荣唯百揆,东闽双拜有三台。二天在顶家家咏,丹凤衔书岁岁来。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