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西游谁与同,一囊诗藁一枝筇。
厌栖庐岳莲花社,却访南山紫阁峰。
怀古有时应怅望,寻幽何处不从容。
关中风物常牵梦,老卧闲曹转放慵。
###逐句翻译
-乘兴西游谁与同:趁着兴致向西游玩,可谁能和我一同呢?
-一囊诗藁一枝筇:就只有一袋子诗稿和一根竹杖相伴。
-厌栖庐岳莲花社:厌倦了栖息在庐岳的莲花社(这里可理解为厌倦了某种固定的、类似社团的生活环境)。
-却访南山紫阁峰:于是就去探访南山的紫阁峰。
-怀古有时应怅望:怀念古人(或古事)的时候,有时应该会惆怅地远望。
-寻幽何处不从容:探寻幽景(美景),哪里不是从容自在的呢?
-关中风物常牵梦:关中的风景事物常常牵动我的梦(让我思念)。
-老卧闲曹转放慵:年老了,闲居在闲散的官署(职位),反倒更加懒散了。
###词句鉴赏
-**“一囊诗藁一枝筇”**:
-表达技巧:简单的列举(“一囊”“一枝”),没有复杂的修辞。
-情感传达:生动地勾勒出诗人独自出游的形象,让人感觉他随性又有点孤单,就像我们出门只带简单必需品一样,很有画面感,能让人感受到他那种洒脱又略带寂寥的情绪。
-**“厌栖庐岳莲花社,却访南山紫阁峰”**:
-表达技巧:“厌”和“却”形成一种情感和行动的转折。
-情感传达:“厌”字直接说出对原来生活环境的厌倦,“却”表示一种新的行动方向,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厌倦了一种状态,然后去追寻新的地方,很真实地表达出诗人对新的探索的渴望,这种情感很容易引起共鸣,谁不想摆脱厌倦的生活去探寻新的美好呢。
-**“怀古有时应怅望,寻幽何处不从容”**:
-表达技巧:“怀古”与“寻幽”相对,“怅望”与“从容”相对,有对仗的感觉。
-情感传达:“怀古”时的“怅望”,那种对过去的感慨和迷茫,就像我们回忆过去某些事会有惆怅;“寻幽”的“从容”,又体现出一种对当下探寻美景的悠然自得,两种情感交织,让诗句有了层次感,仿佛看到诗人在怀古与寻幽中切换心情,很细腻动人。
第三句“厌栖庐岳莲花社”中的“庐岳”可能指的是庐山,而“莲花社”可能是指某个宗教或文人团体,比如佛教寺庙或文人聚集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庐山生活的厌倦,可能之前在庐山有某种经历,比如隐居、修行或任职,现在想要离开。
第四句“却访南山紫阁峰”中的“南山”可能指终南山,而“紫阁峰”是终南山的一个著名山峰。这里作者转向探访终南山,可能是在寻找新的归宿或精神寄托。这可能暗示他之前在庐山的生活不再适合,转而寻求更宁静或高远的地方。
接下来的两句“怀古有时应怅望,寻幽何处不从容”中,作者提到怀古时的惆怅和寻幽时的从容,这可能反映出他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平静的态度。这可能说明他有过对历史的思考,或者在仕途上有所挫折,转而寄情山水。
最后两句“关中风物常牵梦,老卧闲曹转放慵”中的“关中”指陕西一带,可能作者有在关中的经历或回忆,而“闲曹”可能指闲散的官职或部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可能在仕途上感到不得志,选择退隐或闲居。
综合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唐代文人,经历了仕途的起伏,曾经在庐山或终南山隐居,后又因某些原因离开,转而关注关中地区的风物,最终选择退隐生活。诗中透露出对前路的迷茫、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倦,可能是在贬谪或被调离后的作品,表达内心的感慨和对归隐的渴望。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提到的地点和意象需要准确对应历史背景,比如终南山和庐山都是唐代文人常去的地方,可能作者有相关的游历经历。同时,诗中的情感变化可能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如从隐居到寻找新的地方,再到对官场的失望,最终选择闲居。这些都需要在分析中体现出来,确保语言通俗易懂,不使用复杂词汇。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测:
1.**作者身份**:
诗中提到“一囊诗藁一枝筇”(诗稿与竹杖),暗示作者是一位文人,可能曾担任官职或隐居山林。而“老卧闲曹转放慵”中的“闲曹”指闲散的官职,说明他可能经历过仕途起伏,最终选择退隐。
2.**地理线索**:
“庐岳莲花社”指庐山的佛教寺庙或文人隐居地,“南山紫阁峰”则指向终南山的著名山峰。作者可能曾游历江南(庐山)与关中(终南山),并因对某地生活产生厌倦而迁徙。
3.**情感基调**:
诗中流露出对前路的孤独感(“谁与同”)、对过往的怅惘(“应怅望”),以及对自然的从容与向往(“寻幽何处不从容”)。这种情感变化可能源于仕途失意,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4.**时代背景**:
唐代文人常通过山水寄托情怀,若作者与李白、杜甫等同时代,可能因政治动荡(如安史之乱)或个人遭遇(如被贬、失官)而隐居山林,借游历抒发胸中块垒。
5.**生活状态**:
“关中风物常牵梦”表明作者对关中地区的风物有深厚情感,或许曾在此生活或任职,后因故离开。而“转放慵”则透露出晚年闲居的慵懒与超脱,可能是在晚年选择归隐,远离纷扰。
**总结**:
作者可能是一位唐代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对现实不满,曾游历庐山、终南山等地,后隐居关中。诗中既有对前路的迷茫,也有对自然的从容,反映了他从奔波到归隐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历史与风物的深刻感悟。
乘兴西游谁与同,一囊诗藁一枝筇。厌栖庐岳莲花社,却访南山紫阁峰。怀古有时应怅望,寻幽何处不从容。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