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西陵峡_杨炯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AI注解:

###逐句翻译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陡峭的山崖高耸入云,仿佛有万仞之高,长长的江水奔腾向前,好像能射到千里之外。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江水)盘绕在荆州的门户之处,浩浩荡荡,是南国大地的重要脉络。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过去楚国的都城非常兴盛,高大的山丘上祭祀活动盛大辉煌。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秦国的军队一旦入侵,夷陵的大火就暗暗烧起来了。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四方的屏障不再设置,关塞也很难依靠了。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洞庭湖(的屏障作用)很快就消失了,孟门(这样的关塞)最终也没了。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从开天辟地以来,(这水)就流淌在峡谷之中。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过往的旅客互相说着,这风浪啊没有尽头。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才发现)这里的景色确实奇特美丽。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江山如果有灵性,千年之后(我)也能和它成为知己。

###词句鉴赏

-**“耸”和“射”**:“绝壁耸万仞”的“耸”,把绝壁那种高高直立的样子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就好像有一双手把绝壁往上举一样,有了动感。“长波射千里”的“射”,让江水奔腾的气势一下子就出来了,像箭射出去一样快,很有力量感。

-**“潜”**:“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中的“潜”字,很妙。本来打仗起火是很明显的事,但用“潜”,就好像这火是偷偷摸摸烧起来的,给人一种意外、突然的感觉,也暗示了楚国当时可能比较疏忽,对秦国的入侵没防备好,增添了一种紧张和惋惜的情感。

-**“瑰奇信为美”**:这句直接表达了诗人来到这里后对景色的赞叹。“瑰奇”写出景色的奇特又美丽,“信”是确实的意思,加强了肯定,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那种惊喜和欣赏,很真挚。就像我们看到特别美的风景,忍不住说“这景色确实美啊”一样,很真实动人。

AI诗词背景分析:

第一句“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描绘了高耸的山崖和奔腾的江水,可能是在描写三峡或长江沿岸的壮丽景色。接下来的“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提到荆楚之地的门户,南国的地理特征,可能与楚国相关。然后“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这里可能在回忆楚国都城的繁华,高丘可能指楚国的某个重要地点,比如楚都的高地或祭祀场所。

接下来的“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这里提到了秦兵入侵,夷陵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个战役地点,比如楚汉相争时的夷陵之战。这可能暗示作者在经历或听到战争后有感而发。然后“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可能是在表达国家防御体系的崩溃,关塞难以依靠,暗示战乱带来的破坏。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洞庭和孟门都是地理名称,可能指代不同的地方,这里可能在感叹自然景观的变迁或历史事件的不可逆。“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这里提到天地开辟,水流成峡,可能是在用自然变化来比喻历史的进程。“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行旅可能指商旅或行人,赠言可能指他们流传的诗句,风涛无极可能指江水的汹涌不断。

最后两句“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这里作者提到自己到访此地,感受到这里的瑰丽奇观,认为江山若有灵性,千百年后还能找到知己。这可能是在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同时也有对历史的感慨,或者抒发个人的情感。

接下来,我需要将这些分析整合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生活在战乱时期,亲身经历过或目睹了战争对国家的破坏,比如秦灭楚或楚汉战争。同时,作者可能是一位文人,游历各地,观察自然景观,将历史与自然结合,表达对国家兴衰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夷陵火”可能指的是夷陵之战,而“孟门”可能指孟门山,这些地理名称可能帮助确定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地点。

还需要注意诗中的情感变化,从描绘自然的壮丽到表达对战争的哀叹,再到对历史的感慨,最后以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知己的期望收尾。这可能反映出作者在面对历史变迁时的矛盾心理,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同时通过自然景观来寄托情感。

最后,确保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生僻字和复杂词汇,让读者容易理解。可能作者是东汉或三国时期的文人,因为夷陵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而诗中的语言风格也符合那个时期的古体诗特点。需要确认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确保背景的准确性。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动荡的历史背景,结合诗句内容,可推测作者创作背景如下:

**1.时空背景**

诗中提到“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暗示作者可能生活在战国末期或三国时代。这一时期,中原与南方政权常有战争,如秦灭楚或三国时期蜀吴争夺荆州的夷陵之战(公元221年),都可能成为作者的创作契机。

**2.地理与情感联结**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等句展现长江三峡的雄奇地貌,而“盘薄荆之门”“孟门终已矣”则将自然景观与楚地历史联系。作者或许曾亲历或听闻战乱对楚地的破坏,借山水抒发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3.个人经历与心境**

“及余践斯地”表明作者实地游览过此地,可能在战乱后或国家动荡时期,通过自然景物寻找心灵慰藉。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四维不复设”指国家纲纪崩坏),也有对自然永恒的赞叹(“江山若有灵”),透露出一种在乱世中坚守文人情怀的孤独感。

**4.文化意象与创作目的**

作者将地理特征与历史事件交织,既展现对自然瑰奇的审美,又暗含对英雄时代的追忆。诗末“千载伸知己”可能寄托希望后人能理解并传承自己的情感与抱负,体现文人对历史责任的思考。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四维...

下载文档
已下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