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影高低云掩映,松阴缭绕步徘徊。
从今莫厌簪裾累,不是乘轺不得来。
###逐句翻译
-“殿影高低云掩映”:宫殿的影子高高低低,被云朵遮掩映衬着。
-“松阴缭绕步徘徊”:松树的阴影环绕着,(我)脚步徘徊(在这美景之中)。
-“从今莫厌簪裾累”:从现在起不要厌烦官职的束缚。
-“不是乘轺不得来”:如果不是因为做官(乘坐使者的车)就不能来到这里。
###词句鉴赏
-**“殿影高低云掩映”**:此句精妙。“掩映”一词生动,云朵与殿影相互遮掩衬托,就像我们生活中玩捉迷藏,云朵时隐时现地让殿影有了层次感,营造出一种朦胧又神秘的氛围,传达出对宫殿景色的惊叹与喜爱。
-**“松阴缭绕步徘徊”**:“缭绕”用得好,把松阴那种环绕、缠绕的状态表现出来,就像丝带围绕着。“徘徊”体现出诗人被这松阴美景吸引,舍不得离开,脚步都不由自主地来回走动,传达出对眼前景色的沉醉之情。
-**“从今莫厌簪裾累”和“不是乘轺不得来”**:这两句结合很妙。前句说不要厌烦官职,后句说因为官职才能来此。有一种自我安慰和对当下境遇的感慨。就像我们有时候觉得工作有束缚,但又因为工作获得了一些特别的体验。这里传达出诗人对能到此地(看到如此美景)的庆幸,以及对官职虽有抱怨但又有一丝认可的复杂情感。
然后,分析创作背景。可能的场景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比如黄昏或清晨,独自在宫殿或园林中漫步,看到云雾缭绕的景象,引发对人生、仕途的思考。或者,作者可能在经历仕途挫折后,通过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自由或隐逸生活的向往。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押韵。前两句描绘景象,后两句表达情感或哲理,可能是一首七言绝句。这种结构常见于唐代诗人,所以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者受唐诗影响。同时,诗句中的用词比较文雅,符合古代文人的风格。
另外,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比如作者是否有特定的经历或事件导致创作此诗。例如,是否在某个官职上任职,或者是否有退隐的经历,或者对政治的失望等。需要结合常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来推测。
最后,确保回答符合用户的要求:只思考背景,不涉及其他问题,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避免使用生僻字,保持口语化,同时结构清晰,分点说明。需要将分析结果组织成几个方面,如作者身份、创作场景、情感表达、历史背景等,让用户能够清楚理解。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想象:
1.**作者身份**
诗中出现"簪裾"(古代官员的冠饰)和"乘轺"(古代使节乘坐的车马)等意象,暗示作者可能是一位士大夫或官员。他或许经历过仕途起伏,对官场规则和责任有所感悟。
2.**创作场景**
"殿影高低云掩映"描绘了宫殿建筑在云雾缭绕中的朦胧景象,可能发生在黄昏或清晨的游览场景。"松阴缭绕"则营造出幽静深远的氛围,暗示作者可能在退隐居所或山林寺庙中漫步。
3.**情感表达**
诗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思考:既表达对仕途束缚的无奈("莫厌簪裾累"),又暗示对理想追求的坚持("不是乘轺不得来")。这种矛盾心理可能源于作者在官场与隐逸之间的徘徊。
4.**历史背景**
从意象和语言风格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或宋代。当时士人常通过山水诗寄托情怀,而"乘轺"一词也符合古代官员出使的场景,可能与边疆事务、朝贡活动等有关。
5.**创作动机**
作者可能在某个具体事件后产生感悟,比如因公务奔波而疲惫,或在游览中看到自然与人事的对比。诗中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对人生道路的哲思。
殿影高低云掩映,松阴缭绕步徘徊。从今莫厌簪裾累,不是乘轺不得来。